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学徒制作为是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所起着重要作用,在借鉴现代学徒制度基础上,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多数还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面对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就业岗位的有效需求短时间难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的情况,如何加快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和谐的因素,前教育部长把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相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国职业教育特别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的特点。

  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1.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

  现代学徒制以企业内的培训为主,兼顾部分时间的脱产学习,完成培训的年轻人通过考试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水平证书。自1994年9月起,首次在14个行业中试行,次年9月扩展到54个行业部门。目前,英国有80多个工商业领域提供了现代学徒制。其中,既包括一些拥有长期学徒制培训的传统行业部门,也包括一些诸如卫生与保健、旅游服务、商务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近年来获得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徒比率也越来越高。而且,学徒就业率也有很大提高。现代学徒制将80%的课程设在网上,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可以学习。

  2.现代学徒制特点

  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需用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现代学徒制培训有着广泛的优势,首先是培训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大部分学徒工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其次是实训内容由社会合伙人共同制定,适应企业的需要,突出对学徒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技术工人工资的50%,以后按比例逐年增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培训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三、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近年又复归新学徒制,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支柱,为本国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瑞士中职学校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每周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校学习的时间大致为6:4甚至7:3。根据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结合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度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校企双方合作提供职教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学习相结合,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强调“零距离上岗”。一是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遴选、组班、培训、下厂实习、顶岗实习和考核,全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实施,校企合作提供职教课程,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企业需要人才的途径。二是“定制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设备和仪器均与企业保持一致。教师必须取得企业的资质认证,并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符合。同时发挥合作优势,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定期授课,使学生能真实了解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经典案例做针对训练,提升学生业务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健全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要建立国家或地区统一的评价标准,健全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形成以关键技能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借鉴英国先进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统一的专业资格证书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主要由行业来主导制定,要着力建立各个专业的统一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同时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一起健全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从学校到工作”、“工作场所学习”、“情境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学习”等,使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质”的提高。

  其次要构建职教直通车,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实现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等值,加强普职融通。通过职教直通车体系的建立就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同时为广大青年实现人生梦想提供更加公平的多次选择的发展机会。来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通过建立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转换来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选择。通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打通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这样一个上升的通道。

  3.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深化产教融合。

  要采取多种措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徒制。要从实际出发,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增加适应性。要大力推进课程的改革和教材建设,开发编写面向企业用工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要重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开辟就业的新途径。要重视建立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要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要按照符合学校实际、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原则,以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内容、促进专业发展为突破口,全面考虑、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的层次结构、数量结构、类别结构等。修改教学课程,尽量提供更全面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增加通用知识的教育,减少专门职业性的教育。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围绕职业标准,科学地编制课程内容、教学标准,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使得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的平台。另外,职业院校应面向企业聘请专兼职教师,建好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高俊杰,李婧.“师徒制”职教培养模式不过时[J].教育与职业.2011(22)

  [2]沈琼,赵静.教学岗师徒制的内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

  张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