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浅谈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激趣尝试

  《岳阳楼记》全篇仅31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语言运用上以单行散句为主,兼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尤其是课文的主体部分3—4段,写景抒情兼而有之,语言形式上则多用骈句,使文章显得词彩华美,音韵和谐,别具特色。

  这么美的文章该如何来教来学呢?朗读-翻译-提问-讨论-点拨-总结?还是朗读-翻译-逐段讲解-复习巩固-总结归纳?或者完全参照前辈名师的优秀教案?

  仔细地想了很久,总觉得有些不合适:“拾人牙慧”本就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更何况是勉强几十个孩子和我一起做这种事情,岂不是更加无趣甚至是无理了?!

  可是若不甘心“拾人牙慧”,叫我一时之间又何来独创之举呢?

  面对着课本和教参,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再反复回忆了自己在以前的古文教学中所采取的几种教法,都无外乎朗读、讨论、点拨、品味这几个环节,学生的主动性似乎并未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回答,而没有主动发问、思考的热情和乐趣可言。而所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也很容易就流于形式了。虽说学生们对文言词语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基本上达到了教参的要求,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似乎已日渐淡薄;他们原本聪慧灵敏的大脑,似乎也已疏懒懈怠了太多了!

  但是,如何才能更广泛的调动学生的住动性、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呢?如何才能有所创新而不止是简单的重复呢?

  只有换一种更新颖的形式——由过去单纯我问学生回答变为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竞赛,真正实现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的尝试!

  基于上述原因,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就着重思考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如何在继承前人之述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得无异乎”的创新教学之路?

  二、如何打破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容易陷入的沉闷乏味的僵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如何有效地落实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目标?如何使学生不止学会有选择地接受知识,更逐渐形成主动发现并探求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为了能真正有效地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我设计了关于本节课教学的如下环节:

  一、激趣导入

  竞争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针对这种认识,我设计了“智力竞赛,才能比拼”的教学形式,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而且,以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又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合作的基础。

  二、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语言文字是构成篇章的基本材料,如果没有对语言的理解,其他一切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就都无从谈起。而学好文言文的基本前提就是熟练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以往我在教学中通常采用的都是反复强调、反复提问的方法,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我回答不完整怎么办?”“我回答错了怎么办?”这些想法时常在学生的脑海中盘旋,致使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敢举手发言,也就使得课堂陷入了沉闷紧张的尴尬境地,教与学都变得毫无乐趣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学生自主汇报的复习形式——学生记住多少就说多少,想说多少就说多少!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卸下心里的包袱,轻松上课并初步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为后面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温故而知新:本环节在复习巩固对第三自然段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再次打下了基础。而且这个环节也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我只是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以求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新知识起示范引导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在充分落实上述环节之后,我又设计了四个引导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学习的思路,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即:1重点字词2层次结构3写作特点4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有了这四个问题作为引导提示,再加上前面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和铺垫工作,我想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的目标应该可以水到渠成地自然达成。

  在学生们完成上述各环节的同时,我认为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我又设计了引导学生和我一起利用板书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力求清晰简洁明确的师生互动环节。

  四、读悟互促,余韵悠扬

  学习文言文的另一个根本着眼点就是熟读成诵,而成诵不只是单纯的熟记,更应该注重的是理解文意、感悟文情,并以声传情,以声达意。因此,我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又设计了男女同学合作朗诵3—4段这一环节。一来是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感悟效果,二来是试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诵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地位——朗读和感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乃是声音、情感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体!

  五、结束语

  这一堂课的教学是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服务的,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下一篇课文的教学服务的。所以,某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简单的一“是”一“非”的问题。结束语的关键就是要肯定当前,鼓励未来。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兴趣经常保持在一个个兴奋点上,而不至于忽上忽下,起伏不定。

  在这堂课里,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由我“一言以蔽之”的局面——我成了一个引导者、一个主持人,而过去被动回答、单纯重复的学生们,成了行路人、成了演绎者和寻找、发现宝藏的人!

  学生们也因为这节课的成功,重新获得了自信与探索、发现的勇气!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我在语文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少见的巨大成就,我在这里所说的成就,并不是指考试成绩评定的优异,而是指通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大门的道路,已经被我找到了正确的一条!既然有了路,又何必担心走不到胜利的终点?既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就不必总发愁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既然我已经找到了一种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有效的“催化剂”又何必总因为担心我的教学会给孩子们带来负担而惴惴不安?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句古老的西方谚语,说的是方法虽各异但都可以达成同样的目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一个古老的中国神话,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由此可见:成功的方法有千万种,通向成功大门的道路也有千万条。关键不在于路的多少与是否好走,而在于你是否去找,是否想走。鲁迅先生不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不止我这一种,走向成功的路也不止我这一条,可供我们大家畅想的空间还很广阔,未知的挑战虽然无处不在,创新求异虽难,但路已有一条可走,心也已经确定方向,终点再远,峰顶再高,又有何惧?就好比攀登伟大的珠穆朗玛峰,从南坡可以登顶,从北坡又何尝不可?!

  童秀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