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之机械制图教学刍议

  机械制图课是工科学生特别是机、电类学生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是训练技能、培养和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是对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有直接影响的、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常利用教学模型和挂图,再辅以教具在黑板上绘制图形,向学生讲解绘图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学生则通过大量练习巩固知识。传统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模型、挂图的使用有较大的局限性,相对落后的教学手段致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学生在后续内容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读图感到吃力。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效率很低,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内容与现代企业生产对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使其真正为实际应用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就成了这门课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教学一体化”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是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是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这与”车间课堂化,课堂车间化”教学模式有相同之处,核心就是简化理论,加强实践,与岗位技能需求零距离对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机械制图》的任务、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学生首次接触课程时,讲清课程的特点、内容和用途。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民可能不懂其他国的语言和文字,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们欣赏别的国家的音乐,因为音乐的旋律不因国家的不同而改变,它是全人类都可以理解的共同“语言”。同样不同国家的人画出的机械图样,其他国家的人尽管语言不通,仍然能够看懂它所表达的内容,因为“图样具有工程技术界的共同语言的美誉。”图样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设计、制造、使用本国和国外重要技术资料以及人们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这样简单形象的对比易于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认为《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有东西可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教师是否精心地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艺术性的高低,反映了教师审美创造能力的水平、知识的覆盖率大小、艺术创造性的高低及个人修养的优劣。学生只有对《机械制图》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为学好这门课程打下基础,为实行新的教学方法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利用钳工一体化实习课题抄画图纸环节,钳工一体化实习指导教师与机械制图教师相互配合,让学生意识到不但要准确识图还要能正确画图,才能够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才能够与其他人交流。

  对装配体的教学,教师普遍感到困难。因为技工学校的实习比较单一,缺乏实际经验,而且只注重本工种的训练,对装配体的结构、工作原理、零件间的装配、连接关系及主要零件的结构形状都缺少感性认识,学生不能独立分析。在传统教学中仅靠几个教具模型和挂图,存在不清晰、不太好装拆、后排同学看不清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对于技校生来说,学习《机械制图》的重点放在读图上,因此本章节的教学可以完全采用一体化模式,把本内容放在车间进行。带领学生去装配车间,利用齿轮箱或减速箱的装配图,教师先讲解,做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拆装实习,在拆装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零件各部分的功用,以及在装配图中的表达。通过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习了装配图的识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机械制图》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分阶段及时总结,并将《机械制图》的教学贯穿于实践的始终,将《机械制图》的考核融入到实践的考核中去,利用对实践的考核来考察学生的“绘图—读图”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采用一体化的模式,虽然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一方面要有技能操作的基础,因为真正掌握技能操作,才能处理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从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技能操作中存在着的现象,总结出技能操作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因此,对于《机械制图》进行一体化教学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教师角度来说都是可行的。

  宋长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