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有效运用

  摘要:数学主题图的呈现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时的一大景观,也可以说是一大创新。它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童趣,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本文就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进行了探索实践和反思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应用;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充滿情境的、与数学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主题图唤起了学生的认知欲望,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令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给教师的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若能有效利用主题图,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将生机勃勃,焕发出智慧的光彩。但由于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都渗透在每一幅图的角角落落中,那么,作为数学教师该怎么理解和把握呢?

  一、变平面为立体,使主题图“实”起来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时,笔者就地取材,模拟设计了“测量自己课桌面长和宽”的真实活动情境。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投入到有趣的测量活动中,有的学生还用铅笔轻轻地在桌面上做个记号。仅3分钟时间,学生就汇报说:“桌面长约6分米,宽约4分米。”这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很快回忆起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直接告诉学生:桌面的长和宽还可以用0.6米、0.4米来表示,并指出:像0.6、0.4这样的数就是小数……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探究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兴趣,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小数的现实意义,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是半成品,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也都是静止的,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情境动态呈现,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首先是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要求学生用小棒3、4、5、6、7、8、9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这样的内容组织,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知识的静态结果,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为突出的是,这样的处理,在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基础上,更加培养了学生善于提出猜想、尝试运用验证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变繁为简,使主题图“亮”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主题图纷繁复杂,不利于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化繁为简,对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舍而弃之,以利于学生看懂图意,解决相关的问题。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主题图,我们细而观之:有3个跷跷板,每个坐4人,又跑来了7人(这跑来的7人:有的在跑,有的站在一边观看,到底跑来多少人呢?学生各执一词)……这些无关的因素干扰了学生有用信息的提取,不容易捕捉到用“乘加、乘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信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纷繁的主题图进行重组,创设一个简单的跷跷板乐园主题图:有3个跷跷板,每个坐4人,又跑来了7人(7人排成一组)……等数学信息。这样的简化处理避免了不必要干扰的因素,使有用的信息变得“亮堂”起来,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更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变单一为复合,使主题图“厚”起来

  教师们往往误认为主题图只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仅用于开头的几分钟,接着便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样,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相近的、有联系的、有对比的情境扩充起来,变单一情境为复合情境,使主题图的教学内容丰厚起来。

  如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从主题图(1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少,主题图利用率低。如果再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华华买4本要付多少钱?欢欢买8本要付多少钱?阿姨买10本要付多少钱?妮妮买12本要付多少钱?),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丰厚了,课堂也变得更加和谐了。学生就可以在同一幅图中同时解决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这是主题图的一次应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后,还可联系实际问题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华华和欢欢共用了多少钱?阿姨再买几本就和妮妮花的钱同样多?……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学生慢慢地悟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主题图的使用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景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又用主题图编排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形式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所以,图不在于多,关键在于用足、用透。

  总之,通过细细地品味和思考,慢慢地领悟到新教材中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因此,我们要运用新课程理念正确地认识新教材,合理地把握主题图,既能“入乎其中”,“走进主题图”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更能“出乎其外”,“跳出主题图”创造性地合理地运用主题图,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谭祝书.活用教材主题图创造精彩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8(30).

  [3]钟茜.小学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4).

  [4]唐金海.主题图——在二度开发中走向实效[j].江西教育,2009(11).

  李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