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的培育之于大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文素养,大学教育,胡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4:50
摘要:大学教育在探索求新的同时,不免出现各有所需,各存异议的情形。面对当下大学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呈现的问题及缺失,从人文素养的科学内涵、现实功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不难发现,它所凸显出意义和价值。人文素养的培育意在提升学人的软实力,在引领和转化学人的知识内涵以及个人的精神修为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此外,因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能立竿见影地给社会带来现实的效益。它凸显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培育学人拥有一种涵养、眼光、智慧、精神,以及良好的价值观得以形成的基础。如此,人文素养之于大学教育将会达到一个互动双赢的良性循环的状态。
关键词:大学教育;人文素养;科学内涵;重要意义
一百年前,胡适先生谈及关于教育的见解,认为教育是社会进化与改良的根本方法,是根据于社会观念,支配个人及群体的活动,亦指出教育对于社会革新所具有的根本性力量。这种教育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想,在个人成长以及社会教育发展的理想方面都具有适当的容纳和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主张承认个人的德行、修养的养成,是正当生活的真基础。一方面承认这种良好的精神质素不是单有学校或社会、个人的训诫和教导便能形成、产生的,而是强调大学氛围在内引和外化的共同作用下才可以养成。
可见,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渗透性的活动,并且鉴于教育活动是前瞻性与滞后性相交叉,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对象在内省与外化、单向与双向互动交流中动态的持续性活动,而这样的属性恰恰就需要丰富的人文素养予以填补和支撑,使教育活动在一个相对优质的软性环境中得以滋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提到文化氛围、文化气息、生源等概念,实际上某种程度可视作人文素养积聚而成的结果。因此,不难推想,人文素养的培育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养的科学内涵
人文素养属于软性的概念范畴里,由于它涉及到的对象是人,因此,在衡量标准方面明显表现出较强的弹性,因具体条件的变动而异。但不管怎样,其核心内容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
一是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对于个体存在的内容、形式、意义、价值等方面投注必要的思考和关怀,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珍视作为个体生命的完整性,以及反对人性的自然状态受到任何外部环境的威胁,包括扭曲,肢解,分离,打压等。对于人的精神世界中涉及的方方面面。
二是作为社会群体或人类整体中的一员,葆有强烈的责任心。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真挚的情感关怀。乐于投身到人类共同的理想与事业中,反思自我与人类整体天然而成的关联性。在这种休戚与共的责任意识和价值体认中,寻求良性的持续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三是人文素养的精神内核中,并不过多强调显在的实用性,即现实功利性的内容少,而更多是在强调内在的内容,比如对于人类个体灵魂的净涤、升华,或是对于人类存在的一切事物予以深切的关怀和悲悯等。
四是表层意义上,人文素养涉及到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人文科学知识领域业已形成的结果或水平,比如对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知识的补充和完善程度,从而反映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解决与思考问题的角度、能力、方式方法、精神信仰等方面,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个人整体性的内在质素在综合条件的作用下呈现出的状态,侧重于强调精神领域的内涵和价值。
人文素养既然是软性概念,实质上也属于软性的能力。它非常注重个体在吸收、消化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大学氛围之下形成个体的人文素养,根本在于自身的修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大学教育暴露出的问题一方面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无形之中,的确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学人对于追求真知的兴味,另外,在塑造学人灵魂、启迪智慧、培育科学的志业精神方面,严重丢失了它应有的神圣性,而成为教育的甲方乞怜乙方必须接受知识、文化、道德等等的一种被动行为。
因此,从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文素养的重视与培养是大学教育在精神内涵方面能够大跨度提升,且有效回馈于大学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换言之,任何一所高校中,其学人具有的人文素养水平愈高,针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工程愈强势,那么,促进该所院校大学走向成功典范的可能性就会愈大。因为在这种强势的人文素养的维护之下,学校的发展已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整体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不再倚靠外在的因素去推动,甚至强行跟进,而是自然运行,自然壮大。
二、大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当下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这种宏观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呈现的状态具体分析来看,主要表现为:
1.学人对于本国家积淀的优秀文化缺乏一定的积累,以致于在理解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加工的过程中,难以深入根底进行拓展和创新;
2.学人在文化沟通交流的任意环节,暴露出底蕴沉积严重不足的恶疾;
3.学生在选择知识或是学习动机等方面,其价值取向已经带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对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事件等,易于选择较为极端消极、仇视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盲目性和从众心理较为凸显;
4.许多大学生在知识与文化、现实与理想双重对象的时候,难以在二者间构架一座良性互动的桥梁,缺乏必要的包容;
5.学人在以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构成的人文学科间,并未将人文素养中所包含和强调的“能力要素”与“精神要素”进行合理组合,而是严重忽视了以人、自然为对象的基础性。
如果说,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呈现的现状反映出的实际问题关系到大学生以及大学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质量,牵扯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等,那么,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在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土壤方面,不断受到负面冲击和影响。
目前,国内的大学真正将大学教育的意义明晰起来,并授之以学生的学校不在多数。大部分的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就业率,或是考研率,而对大学生观照自身精神领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世界诸多问题给予相当的思考和关怀等等,均未显现出普遍的重视力度。社会与学校着力强调就业率或考研率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在向大学生发出明确的信号(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误导),似乎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分得一杯羹,才是我们教育的唯一目标。但事实上,这只是之一,或者严格意义来说,大学教育的终极使命并不应止于此,而是在追求个体融入社会,在面向实际的生活、工作的时候,能否为社会尽量做出推动人类精神高度,产生净涤灵魂,关注自身及周身各种关系处于良性循环的积极影响。而不是将社会发展的导向拉向一个愈加世俗功利、实用市侩,充满争斗、情感冷漠的现实境遇中去。
二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关于大学教育的理念并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致使大学教育处于不断纠偏,却又在寻找共同的切入点,这样一个相对混乱的状态。但是,同时也存在另一个问题,即相对一致的教育目标与理念在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社会,所谓的纠偏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依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此,就教育本身而言,某些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暂时找不到有效可行的理论支撑。
三、人文素养的培育之于大学教育的重要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是这样表达的,“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实际上,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见解中不难发现,大学教育应其自身要求在学人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已然摆脱了教育的基础性而朝向更高层次的模式去发展。而以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核心,势必有效地凝集了大学教育在诸多方面的诉求,引领大学教育处于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模式中。这也暗合了AbrahamFlexner教授的教育见解,即“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这里的大学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总括在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范畴中。换言之,人文素养就在“无用的知识”范畴中,但在引领和转化学人的知识内涵以及个人的精神修为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这也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从人文素养的科学内涵中,也不难证明,人文素养因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这类知识并不能立竿见影地给学人带来任何现实的效益,而是一种涵养、眼光、智慧、精神,亦是良好的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它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水平与能力方面,注重以人为本,围绕人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所体现出的智慧精神。其核心内容在于个体在掌握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之上,油然产生地对于人类生存的现状以及愿景能够引起的关注、思考与实际践行中付诸的深切关怀等。个体面向世界,自然而然表现出对万物存有感恩的情怀,渴望施爱,力求在自我价值的累积和创造中追求人生与社会的美好境界,不断推动人性的良性发展,包括为人处世的哲学、德行、基本的价值观以及应有的科学志业精神、道德精神等,这些都是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教育,或者说教育的意义和功用。
需要强调的是,“合格达标”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及处理运用这些知识能力的人或是拥有丰富的职场实战经验的人,却不见得拥有“合格达标”的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本质特征。大学教育的立意旨归是培育出具备“有用”与“无用”知识相融合的人,而非机器、空想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人文素养的培育之于大学教育的重要意义相当于从反面证明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大学教育中担当的重要角色。这种角色功能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较长的时间里,会潜留存于学人的意识中,当意识萌发觉醒的时候,就会促使学人直接跨过量变而达到质变的效果。然而,人文素养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有直跨质变的效果,等于说,一旦缺失,就会逐渐背离大学教育的初衷,破坏学人向着良性方向去发展的趋势。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当下大学生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对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考试内容,进行简单粗暴地“改装”“变异”后以达到应付交差的目的。四年的大学学习貌似门门课程达标,但这种“虚假的繁荣”形成的不良之风却令人堪忧。每一届学生从师哥师姐那里接过的并不是真才实学的衣钵,走向成人的良性循环,而是在偏离正道,堕入恶性循环的圈套,一旦情节恶化,便很难扭转。而当下,这种现状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
一面在追求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面却使学人学生学习的过程演变成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目光仅限于考试达标,至于自身的成长发展,知识文化的探索、积累则是比较遥远的话题。在此情形下,能够主动将情感投注在父母、老师、学校、社会之上的人更是寥寥。所以,不难发现,人文素养在这些学人的知识架构、学养组成中是严重缺失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大学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未能有效地覆盖和渗透。
而人文素养之于大学教育的意义从另一方面透视出大学教育的使命,并不是将学人培养成一种冷眼旁观、深通各个学科知识的人,把知识转化为学人参战的能力,而是使学人具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进步发展的使命感和实际创造能力,成为具备良善的品德意识的人。尤其是当今社会,追名逐利的人趋之若鹜,浮躁的社会氛围侵蚀着大学教育的纯洁性和神圣性,人文素养的培育则凸显出更强大的现实意义。
从人类进步的总体方向来看,大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两相兼顾,平衡发展才能达到稳中求进。当物质文明远跑在精神文明的前面,严重的问题就会应运而生,这是规律使然。因此,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就是值得每一位社会人,特别是参与教育事业的任何一类群体,都应当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大学教育在国内呈现出的风貌主要是在宏观格局方面目光短小,视域不够宽广,基本着眼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职场的能力素质、动手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在积累、沉淀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升华人文精神等问题,并未加以重视。相应地,在此方面的引导也严重不足。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全国各类高校在面向学生教育教学相关硬件的建设方面基本能够投入足够的财力物力,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等,但是对于在校教师能否给予学生相当的人文关怀,而在校学生的德行品质、审美能力、治学精神、感恩回馈社会的能力等等却并未成为一所高校衡量其综合水平、质量的重要指标。
全球化的今天,谋求共同进步的同时,不免出现各有所需,各存异议的情形,但是,在大学教育这一重要主题面前,应当力求办学理念在全社会,乃至全人类之间找到一个相对认可度高的点,由此延展开去,如此,大学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方能凸显出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将人文素养所形成的深远影响有效地回馈于全人类,达到一个互动双赢的良性循环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柳芳编.胡适教育文选【M】.河北:开明出版社,1992.27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3]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348.
王会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