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望江南》课后反思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教学,古诗词,语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6:23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要分析了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读”在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论述了对做好中学语文课阅读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读”;语文;阅读教学
古文课一向比较难把握,而古诗词更是任谁听都能挑出毛病来,所以上公开课的老师一般都尽量避免上古文,尤其是不愿意上古诗词的教学。但我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想的是如何把古诗文、尤其是诗词教学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这次《望江南》的校际示范课给了我许多的启发与思考。
自己设计的这节课没有华丽的外表、喧闹的过程,操作性和实用性极强。课前准备充分,整堂课的设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这节课设计的亮点以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本课抓住“读”来展开。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曾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阅读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就像作文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一样,肯定收不到任何实效。只有让学生多“读”书,才能从多方面受益。而且还要充分尊重孩子们丰富的个性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并从中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晚唐诗词,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全词只有27各字,却是意境悠远、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声律和谐,具有多种美的内涵。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要求达到背诵理解,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充分发挥了“读”的作用。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节奏——音节美。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节奏。
二读:指名两位同学放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后互相点评。
三读:教师感情诵读,并请学生为老师点评
四读:全班在音乐声中齐声感情朗读课文。
五读:默读这首词,用一个字概括词的内容
全班同学默读《望江南》这首词。然后赏析理解,畅所欲言,领悟诗情。
六读:体会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再读诗词,根据提示的句式用心揣摩这首词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最后全体尝试背诵这首词后进行名句积累。
一篇文章,可悟的内容涉及文章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而且要透过字面悟到字背,透过现象悟到本质;每个人由于知识、经验等不同,所悟可能并一样,但需要通过“读”来由“感”到“悟”,则是相同的。文章中有许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必须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求得。即使是那些可以言传的东西,单靠教师讲说,得到的也毕竟有限。并且,架空的分析,尽管头头是道,终属隔靴搔痒。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行为,靠理性分析或分人言传决难奏效。要自行诵读、思考,不断玩味、体察,才能自悟自得;而靠听别人讲说解析,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自得。
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研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学生研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发展个性少;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没有更多的时间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更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发展趋势的,也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点上自己还需做许多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保余,《语文阅读策略与技巧》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7
[2]周秀,《浅析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层次性》,[J]教学研究2013.09
谷磬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