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妙用——论幼儿教育

  音乐是通过声波传递的美好音符,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听一首音乐作品,不需要到近前看,只要用心去听,就能打动情感,让自己的心和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共鸣;音乐才是真正开发人想像力的艺术。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有时美术的创作灵感是在充满灵气的音乐声中获得的。所以在美术课上按照不同的内容运用相应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例如教学美术课《我们的节日》时,我们可以用儿童歌曲《快乐的节日》导入新课,欢快、活泼的歌声能迅速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边听歌曲边用彩色笔在纸上绘出较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橙色等。这样,学生在作业时就能凭着听觉、视觉上的感受去构思、去创作。

  音乐是双向互动的。在某种程度上,音乐的作用是唯心的。不同的人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不尽相同。音乐是一种精神产品,它的形式,它的旋律,会令人陶醉、引人遐想。不可否认的是,受体必须具备认同产品的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品,理解音乐必须以理解人生为基础。或许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明白其中的差异,区分出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

  音乐不是简单的声音元素的组合,一般认为,它承载了作者对物质精神生活的主观感受,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再现作品的技巧和能力,以及传播音乐的载体的形式。作者的深刻和作品的内涵是基本条件,演奏技巧和理解力是必要条件,传播载体是重要条件。

  于是,经过了这样的三个过程,我们听到了各种音乐作品。从资源论观点出发,资源各环节之间必然存在着损耗,这里指的是音乐作品本来的完整性受到的削弱。比如理解能力、演奏技巧对原作的削弱,传播载体对演奏效果的削弱等等。尽管存在着不能避免的削弱和损耗,尽管它到达我们的时候已经不一定是最初的模样,但它还是来了,音乐还是音乐,而且一样带给我们许多的感悟。从音乐产生的过程,我们知道我们获得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产品。它唤醒我们内心精神某种共鸣的情感,鼓励我们寂寞、脆弱的神经,抚平我们的躁动,安慰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灵感。

  正因为音乐是多种过程的综合产品,现在对音乐的其它过程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音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作品本身了。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音乐的表现形式,甚至音乐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作者、表现者和载体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音乐作品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原始的歌唱到美声、民族、流行、ACAPPELLA唱法,从原始乐器的发明,到古典、室内乐,蓝调,乡村音乐,摇滚乐,NEWAGE,人们注重各种流派的音乐类型,注重它们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商业价值。音乐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更加关心时代潮流中的人们,更加华丽和媚俗,离思考和感悟越来越远。

  音乐的模糊性是音乐具有无穷魅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模糊,便有遐想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我们大多数人对音乐的感受其实来源于联想,就是我们说的音乐形象,现实音乐和音乐容易互为印象,因此便容易产生这样的联想。把音乐当作作品来听的只是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毫无疑问对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原因之二是音乐的旋律性。音乐的使用场合都是相对重要的礼仪场所,旋律的庄重和优美的形象已经在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给人留下了不可改变的深刻印象。说到音乐,联想到的自然是优美、陶醉、浪漫、热情、素雅、写意,人们不吝啬颂扬的词藻,反映了音乐的旋律性带给人们的自然印象。

  一、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大院里,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比住在楼上与邻居一年见不上几次面的人更擅长交际。优良的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幼时所接受的思想灌输对他的成长是具有决定性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音乐,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

  二、音乐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的隐性教育价值近几年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但音乐教育和主题教学课程相结合,更加展示显性教育功能。如在丰收的秋天主题音乐创设中,我们首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制定了以“水果大餐”的主题内容,接着我们组织孩子开展手工活动,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而在音乐创设后,我们还开展了讲述活动:我们的水果朋友和由幼儿自由引发的音乐活动---我是一个水果等,这些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主题音乐开展的,也有幼儿自发生成的教育课程,可见主题音乐带来的不仅仅是隐性的教育功能,动态的音乐不仅带来了多领域的教育契机,而且带动孩子主动学习,生成学习课程,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三、妙用音乐进行幼儿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广泛给他们创造接触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为将来有能力欣赏艺术、感受艺术之美打下基础。

  我们要充分认识儿童音乐学习敏感期的重要性,学校要“抢时间争速度”地大力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低龄段的音乐教育。学校应增加1~2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课程时间,提高音乐学习的强度,充分利用音乐学习的敏感期,让儿童更多地接触音乐,让小学生大脑的发育更完善。

  1.情景教育

  锻炼孩子的想象力的开始,是从情景的锻炼开始的,利用音乐充分的旋律跳动性。根据古今中外教育者的情境教学实践,结合音乐学科的特性,对音乐情境教学法作如下定义:音乐情境教学法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从而激发幼儿情感,帮助幼儿产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2.想象教育

  儿童天真无暇,儿童的音乐纯洁明净。由于儿童好动的性格,富于奇想的心理,以及善于模仿的特征,使之儿童音乐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诸如儿歌联唱、表演唱、音乐剧、谐趣曲、器乐演奏等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让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现在常用的各种智商测验,大部份是需要透过语言能力去测试的,而语言能力又是测评孩子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真正的语言智慧包含语音、语法、语意、语言使用。

  3.融入教育

  在这里所说的形式美并不等同于美的形式,形式美是指构成某种艺术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严格的说是一种抽象的美的形态,即脱离了具体的思想内容,脱离了词的束缚,单指音乐的强弱变化、音高变化、音色变化、速度变化等诸因素。儿童音乐的形式美,由于与成年人存在着年龄、阅历、心理、情感、感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美的感受也就有所不同。如《我爱北京天安门》与《我属于你,中国》;《小白船》与《乌苏里船歌》,无论从音域上、变化上、情感内涵上,都有着不同形式美的特点。那么儿童音乐的形式美具体体现在那里,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大家所熟知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歌曲在十度音域内,平和地进行,弱起小节与附点音符的交替形成了象小船荡漾那样的感觉。主歌部分节奏紧凑,副歌部分拉开,显得宽广,体现了少年儿童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真挚情感。除此,音乐还具一定的延续性、连贯性。音乐被誉为是一种“流动的建筑”,特别是儿童音乐,其力度的平稳程度、音色的大致统一,都应保持其相对的延续性和流畅连贯性。

  拓展儿童学习音乐的空间。总之,审美意识应贯穿于儿童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之中,它的作用、它的地位,也有待所有从事儿童音乐教学的人们去共同认识,去共同开发。

  申红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