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的“问题教学”探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就问题教学进行了思考、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巧妙设计提问方法,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要把握方法、注意解决提问中易出现的问题、化难为易,深题浅问;认真把握提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普遍性、层次性,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转换师生的角色,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出课堂的教学动态与艺术等。

  关键词:问题教学;精心设计;提问

  正文: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新理念、各种模式如雨后春笋,但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共识。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而学会学习更需要教师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从而对不同层次又分解到各个不层次的教学中,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下面就“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方方面面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同学讨论或与同学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科学规律,总结规律。问题的设计不应只应注重结论,应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故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计更应注重其发现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或预想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老师要走出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的误区,问题的设计应合理、科学,提问对象不能随意,提问时机要把握准确,不可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让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巧妙设计提问方法,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1.把握方法

  (1)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的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曲问则采用迂回的方法,曲径通幽,发人深省。二者都能起到激发作用。

  (2)明问和暗问

  明问就是有明显的问句出现。暗问则不然它用的不是问句,是一种内在控制的提问法。比如讲课过程中提出与一般结论对立的结论,使学生产生疑问这就是暗问。

  (3)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集中提一个问题,然后集中释疑。有时可以课堂中的一个或几个提问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重问是重叠提问,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多次提问。重问常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曲宽互窄的提,然后逐一分解如同语文中的演绎;另一种是有窄到宽的提,一层一层,逐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如语文中的归纳法。

  此外还有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多种形式,在整个教学中应灵活掌握,多种形式综合运用。

  2.注意解决提问中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提问不能滥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用在关键处。切忌随意问比如“好不好?”“对不对?”这样一问齐答的方式要设计一些让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动脑筋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同时提问又不能完全拘泥原设计,要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老师不应墨守成规,一问再问逼学生就范,而应表扬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并引导学生的看法。

  其次提问的内容要适度。提问不能使学生无动于衷或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候老师的提出的问题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或过于复杂都不合适,时间过长容量过大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将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提问后释疑的时机要恰当。一般教师在提问后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论,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释疑不能拖得太久,那样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所以要掌握时机恰当运用

  3.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最根本一点,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最好是全体学生。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呢?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关键是问题设计须从学生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太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太浅,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学生凭条件反射就能作答的问题,只会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有个教育行家说过:“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话。提问也应该是这样,只有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使学生进行类推、联想进而获得答案。那么该如何做呢?当学生如果遇到了难题,欲通未通,是懂非懂,胸中有言而又难以吐露时,那么,学生这时就已处在愤徘之中,这时其实教师不必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学生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和杠杆,——能带动他们思维运转的点,教师在这时要做的是进行“迂回包抄”旁敲侧击,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思维途径,触发学生的原有记忆和思维从而达到豁达贯通。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本班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心智发展水平,生活面等诸多因素,多设计一些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摸着”的问题。而不能生搬硬套教参或书后设计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内容和写作背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都很远的作品,教师更要注意,设计问题时适当地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使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的情趣,积极与老师配合,把课上好。

  三、认真把握提出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语文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其次是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甚至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猜测自己认为的好的方式方法,用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顺其道而行之,此时教师只是困难的排除者释疑者,是帮助学生思考。

  再次是空间。课堂上采用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形式,加上原先有的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讲述,共6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这6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给师生都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2.所提的问题要有普遍性

  问题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会造成冷场,达不到目的,过浅对答如流,无助于思维的锻炼。国外研究表明:探测问题的难度可用公式:1减去(通过的人数除以全班人数)来算,如果得数在0.3——0.8就可视为适中,如果得数在0.3以下或超过0.8则是要求太低或过高。

  3.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要依据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达到逐步理解,得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由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又因为学生差异的层次性: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提问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语文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语文问题,为更深入的语文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语文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4.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同时,用语文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5.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转换师生的角色

  其本质是课堂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也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充当“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学生间共同活动的任务。由于增加了学生间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即使原先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论”。会对教师的教提出建议,他们的主动性已经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发生“教师听学生指挥”的现象,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养成了从善如流的豁达态度。

  6.所提出的问题将知识,实际相融合

  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融合。而不是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在书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也不是简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检验,并发现问题,重新解决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内容,同时,提高和完善自己。

  7.提出的问题体现出课堂的教学动态与艺术

  (1)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的综合产物。其中有预先设定的,计划的,规定性的东西,但在实际过程中会结合实际使教与学发展为学生的发展,从而去整体把握,综合渗透,驾驭动态的生成过程,并运用动态的特有的特征——主动、潜在与差异,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将教育与艺术有机的结合,使自己俨然扮演一个艺术家的角色。用艺术为课堂注射活力,唤起学生的仰慕与共鸣,与老师一道产生共振,将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为课堂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同时将教育融入艺术中,使教育更有色彩,知识结构与学习结构有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化。

  总之,提问与被提问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忌烦,燥,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盲目地提高、提问,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其实,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要有理智地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将教学实实在在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克诚,田晓娜.最新教学模式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3]杨心德.中小学课堂管理心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0.

  [4]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教学行为分析与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孙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