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情境创设,中学,语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1:29
摘要: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创设既能促使学生产生认知感,启发学生发现探究问题,调动思维积极性,又能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教学变得有生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生成的情境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引导他们从传统课堂的倾听者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教学的参与者,从而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吕淑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这就说明情境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与体验的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的乐趣。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生活是源头,生活是根本,语文同样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现实生活谈语文教学就像是脱离了水的鱼,是没有生命和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迷恋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天真、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勾起学生梦幻,逐步把学生引入水乡的想象中,接下来跟学生说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让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激起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二、善于设计问题,巧妙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而巧妙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看法,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伤仲永》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方仲永从小天资过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不论天资有多高,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创设情境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巧设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真切的情境效果,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授《春》一文时,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特征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综合运用表演,巧妙创设情境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学习才会积极、主动、愉快、兴趣盎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想方设法创设一种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讲授《雷雨》一课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以表演话剧的方式再现课文内容,这不仅有效调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深刻了许多,也能让学生进入情境角色,加深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五、引用故事,巧妙创设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源动力,而人的兴趣又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用一些故事情境来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产生极佳的效果。比如,在讲鲁迅的《风筝》一课时,用故事导入法,让学生自述以前自制玩具的过程或自述做玩具被家人阻止等一系列亲身经历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把一篇看似枯燥乏味的文言文顿时变得生动贴切。
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情境的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法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2期
[2]《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赵志刚.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情境的创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5]彭小青.语文课堂教学之情境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王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