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沈阳市民文明素养提升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明素养,雷锋,沈阳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3:55
摘要:沈阳市作为辽宁省会,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2015年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本文从加强青年一代公民道德教育和构建提升沈阳市民文明素养长效机制建设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国文明城市沈阳市民文明素养长效机制
2015年2月28日,第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沈阳市正式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回顾“创城”的历史,沈阳市始终把文明建设的城市梦想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相结合,每一项指标的达成,都彰显出沈阳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为了提高沈阳市民的文明素养,取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沈阳市做出了很多努力,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便是我市文明建设的展示。它成为沈阳城市发展,向外推介的一张名片,为沈阳发展树立了高质量的人文环境标杆,也培育着市民的理性思维、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和包容胸怀,为沈阳进步提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近几年,在提升沈阳市民文明素养,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沈阳市坚持以人为本,对城市进行了一番建设,来提高沈阳市民的生活质量。如:沈阳北站主站房“换装”完毕;政府人员走街入户大走访,深入了解民意;沈阳5000辆公交实现GPS“指路”;蒲河生态经济带一天招来168个项目等等。这一个个辉煌的成绩,正说明沈阳市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表明政府为提高市民素质的决心。与此同时,这些骄人的成绩也为沈阳市评选“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基础。
“创城”只是起点,如何进一步提升沈阳市民文明素养,实现沈阳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本文加强青年一代公民道德教育和构建提升沈阳市民文明素养长效机制建设角度提出建议,从而在根本上指引市民,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风气好转,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为构建和谐沈阳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注重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公民教育公信力
1.90后公民道德教育情况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年人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对青少年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全民道德文化素质的基础。
本文选取沈阳市大学生作为样本,调查了90后大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有效率97.6%,其中中共党员20人,共青团员456人,群众12人。下面就调查问卷中大学生对于公民道德观念、诚信守法等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1 对公共道德标准的看法。
沈阳人基本道德准则“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82.4%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6.42%的学生不赞同,另外11.18%的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对于是否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的问题,35.86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帮助,20.70%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去帮助,14.96%的学生表示不一定会去,其他28.48%表示要视情况而定。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取舍的话题中,35.80%的学生认为因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非常值得,39.51%的学生基本同意这一观点,而其他24.69%的学生持相反观点,其中3.71%的学生对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观点表示强烈反对。
1.2 对大学生诚信指数和自律水平的评估。
调查中发现,对于诚信是做人根本这一观点,97.33%的学生表示赞同,其中62.29%的学生对此深信不疑。而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看法,29.71%的学生认为诚信度很好,43.85%的学生认为较好,其他26.44%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目前大学生诚信度一般。95.87的学生认为坚持律己修身对大学生成长有重要意义。
1.3 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遵纪守法的态度。
对于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91.16%的学生表示赞同。如果看到身边的同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68.85%的学生会选择挺身而出,28.28%的学生会报以同情,其他2.87%的学生选择尽量避开。绝大多数学生对法律存在敬畏感。34.16%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遵纪守法情况很好,54.73%的学生认为较好,其他11.11%的学生认为一般。
从调查的总体结果看,当代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对公共道德,做人准则都有明确认知。而由于社会上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对于是否搀扶摔倒老人,是否因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青年一代有了更多不同的观点。而诚信指数和守法意识的下降更成为青年一代值得忧心的问题。
二、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促进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心理在幼儿阶段即开始形成,说谎、自私,不遵守纪律、打架、缺少同情心等是儿童常见的不良道德行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一些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而事实上,孩子任何不良行为的形成,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到了学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逐渐形成,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受学校老师的影响较大。教书育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也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不懂感恩、自私自利、不讲诚信、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问题屡见不鲜。而一旦进入社会,人们容易受社会风气的感染,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宣传道德模范,在整个社会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的风尚。
三、结合行政手段,提升公民道德公信力
1.结合行政手段,加强公民教育公信力
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作为最大的执政责任和追求。可以通过制定沈阳市民公共文明准则,建立市民道德档案,将文明道德指标作为升学、求职、岗位晋升等的参考条件。如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敬老爱亲等行为,除了给予宣传表彰,还可以记录到个人的道德档案,把市民道德素质建设融入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中。对于那些缺乏公德建设责任感,触犯公德规范的人,采取纪律处分,严重者采取法律手段。让公德教育不仅停留在宣传、劝解,而是明确底线,严格践行。
2.强化执政能力,确保依法治国
为提高市民的素质,政府相关人员应以身作则,在行使权力时,应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对于影响社会风气的行为,有功则奖,有过则罚,维护国家的威严,确保社会的稳定,做到依法治国。
四、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构建沈阳市民文明素质提升长效机制
1.弘扬优秀文化,弘扬文明法治精神
1.1 弘扬优秀文化,打造特色文化
沈阳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并着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突出我市文化特色,打造沈阳品牌,提高沈阳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用优秀文化教化人,用文明语言改造人,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让道德意识常住心中。
1.2 铭记历史,弘扬文明法治精神
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九.一八事变”,沈阳被日军侵占。这些历史的印记无时无刻不提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沈阳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科书。而爱国,既要有匹夫有责的公民情怀,又要展现公民的文明法治精神。不仅要提高干部的法律意识,确保其依法办事,而且也要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真正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利。
2.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创办优秀文化活动
2.1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治理力度
沈阳市文化基础设施较少,应加大投入力度。对市民免费开放一些公园,画展,棋盘室,健身房等,真正可以建之为民,用之于民,让市民真正受惠。同时,应提高在公共场合的素质,确保公共场所无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并有明显的禁烟标识。影剧院、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会场等场所安静、文明、秩序良好,无大声喧哗、污言秽语、嬉戏吵闹现象。组织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及年度计划,明确部门职责,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交通守法率达标。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机动车让行斑马线,无闯红灯、乱穿马路现象。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严厉打击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注重文明用语,减少因口角引发的争论,争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好市民。
2.2 创办优秀文化活动,提高市民素质
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相关的机构,定期举办一些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教育内容寓教于乐。举办公民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如沈阳市开展的“感动沈阳”人物暨道德模范评选、“微笑沈阳”、“书香沈阳”等活动,都在沈阳市民中营造了崇尚道德、文明、知识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年迈老人和贫困家庭,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更多的关心,使他们产生归属感,减轻压力,培养阳光心态,构建和谐社会。
3.进行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环境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针对市容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尤其对景观街路、商业中心、车站周边、小街小巷、老旧小区、建筑工地、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整治。同时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做好城市废弃物处理等,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市民也要自发爱护环境,垃圾分类处理,不乱扔垃圾,不随意堆放垃圾。企业的废水废气要严格处理,杜绝随意排放,污染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杜炳汉.沈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6).
[2]杨柳慧.广州市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出路[J].文理导航,2014(8).
[3]刘波.现代文明背景下的公民道德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张帆 孙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