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怎样让小学语文与生活相融合

  摘要:新课标的提出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其初步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把小学语文和生活相融合,开发生活化教学的新型模式。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模式固定化的现象,从而造成小学生难以突破思维定势,违背寓教于乐的教学初中,因此生活化教学的理念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接收并践行。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与生活相融合的可行性,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枯燥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起学习兴趣,甚至会造成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违背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初衷。因此教师应当改善语文教学中的弊端,把教学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发挥小学生思维活跃、模仿力强的优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小学语文和生活相融合的概念

  所谓小学语文和生活相融合是指在把课本教材和生活元素相结合,围绕着教师和学生的生化态度和生活意识进行情感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力丰富、生活元素精彩、参与度较高的学习氛围。小学语文教材和生活相融合赋予了教材内容更加鲜活的活力,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良好的积极性,教师把生活化的元素添加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增强小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注意力。再者语文和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在培养起语文思维的同时,也侧面的提升了小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如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与生活相融合的可行性

  1.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启蒙学科,是教育的发起点,对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有汉字、拼音、词汇、语法、作文、朗读等,而这些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支撑。再者而言,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元素较多,其关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侧重于对学生的人文情感熏陶,但是小学生还处于天性活跃、感性情感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把语文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之余,还能感悟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到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并培养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保持着高度的新鲜感,生活或者学习中的一些改变可以引起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主动参与到其中,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有强烈的表达思想的意愿。再者小学生的处于情感变化的关键阶段,也是其性格定向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始产生独立的思维方式,感性心理逐渐成熟,对事情有了初步的是非判断。而小学语文和生活相融合为小学生的情感宣泄和性格培养提供空间,有助于小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小学生逐渐意识到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开始承担自我的角色任务,从而即提升了能力,又扩展了思维空间,增加了生活经验。

  3.小学语文和生活相融合顺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其注重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要求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汉字、汉语的基本知识,也要做到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小学语文和生活融合可以让学生深入中国文化,树立并强化其语文思维能力。再者小学语文和生活相融合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给予了学生更加宽广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改变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我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对生活中的事情有着深层次化的认知。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和生活相融合策略

  1.生活中挖掘语文元素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元素认知不足,无法在生活中搜集到语文元素,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在脑海中明确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化的学习中。同时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要有意识的进行生活元素的引导,把课本中主人公的事迹和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对生活真善美有深刻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认真思考、调查、研究,了解课文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利用网络搜集材料扩展学生的情感层次。例如有小学生在生活中做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事时,教师可以以此时作为生活化教学的素材来源,把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和教材中相同主题的课文结合在一起,同时组织同学以好人好事为主题进行写作,这样既提升了小学生对健康生活价值观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模式的升级

  小学语文和生活相融合是全新的教育观念,势必会引起教学模式的改变,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模式的升级,为小学生生活学习提供支持。情景教学方式和生活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近距离的观察自然,感知生活中的乐趣,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的课堂设置在校园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走向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同时把阅读教学的课堂设立在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野外,有助于愉悦学生的心灵,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极大提高了生活化教学的效率,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生活元素,例如使用PPT可以展示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并可以配上四季特征的音乐,增强了小学生发现生活美、感悟生活美的能力。

  3.突破教材限制,设计生活化作业

  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突破教材的约束,增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教材在教学中提供引导性的作用,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加入更加有趣、深入的知识,有助于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本内容,另外选择课程题目,例如当涉及到自然环境或者名胜古迹的课文时,要把内容扩展到环境保护上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再者教师要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主动去接触生活、融入生活,去生活中去找寻作业的答案,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遍关于自己喜欢的植物的作文,并要求学生从种子开始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就要求小学生主动去动手操作,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4.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语文和生活融合的教学时,要增强和小学生的互动交流,例如教师在班级内开展和生活相关的活动,以此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再者教师应当把课文的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轮流阅读课文,并引导性的提出问题,刺激小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其积极回答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和生活相融合,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并在生活中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其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当及时革新教学模式,在生活中挖掘语文元素,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场景相结合,同时设计生活化作业,增强对小学生的引导,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生活情怀。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33).

  [2]刘莉.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J].现代阅读,2013(04).

  [3]吴文云.从语文生活化到生活语文化-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实施与方向[J].科教文汇,2009(11).

  李植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