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孤僻幼儿的心理健康

  摘要:幼儿园除了许多聪明漂亮、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外,也存在着小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胆小,与人交往困难,比较自私和任性等,如不及早予以纠正,对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是极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应当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关心爱护他们,特别是这些缺少朋友,性格孤僻的孩子,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扰,恢复活泼烂漫的天性。

  关键词:性格孤僻;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一般都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在幼儿园,除了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外,也存在着小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胆小,与人交往困难,比较自私和任性等,如不及早予以纠正,对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是极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使孤僻的幼儿变得开朗、大方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帮助他们呢?在长期的幼教工作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了解孤僻幼儿的基本情况

  在我任教的十几年里,几乎每年都有一至两个甚至更多这样的孩子:整天低着头,不爱说话,大多时间喜欢一个人独坐,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对教师和同伴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看起来令人心痛又着急。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于家庭:

  1.家庭气氛不和谐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就“对得起孩子了”,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的家庭夫妻双方性格不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合众。

  2.教育方法不得当

  有些家长违背孩子的特点、兴趣及发展规律,盲目地给孩子加负,让孩子学这学那;有些家长,时常用自己孩子的不足与他人孩子的优点比,使其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还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认为孩子已花钱送幼儿园,如何教育这是幼儿园的事,与己无关。这种心态极易使孩子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少数人稍不满意就向孩子施暴,孩子情绪总在烦恼中,情感受到压抑,如:我园中班的一个小朋友,他的爸爸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他又吼又叫、甚至还大大出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胆小、孤僻的性格。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同伴和教师面前不敢说话,与他认为能干的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这种情况真是让人心痛。

  3.家庭结构的变化

  当前家庭结构由多子女变成独生子女,他们往往都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协作精神,没有交往能力。常年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也会逐渐养成孤僻的性格。

  二、帮助幼儿走出孤僻

  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时,都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应当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关心爱护他们,特别是这些缺少朋友,性格孤僻的孩子,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活泼烂漫的天性。

  1.营造轻松的环境

  鉴于孤僻幼儿的心理特征,当孩子从自己的小家走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时,应当考虑让他尽快适应群体生活。首先是教师的态度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布置任务者,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和孩子同唱同跳,无拘无束地对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向往、喜爱幼儿园生活,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帮助孤僻幼儿走出第一步。

  2.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听教师上课时,经常可见这样的现象:活跃孩子倍受关注,表演、游戏、提问轮到一次又一次,而孤僻的孩子无人问津,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导致孤僻幼儿更加胆小孤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诱导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如我班新进的一个男孩,他性格孤僻,一天说不了几句话,针对他的性格我引导他在活动区内进行活动,并多请他扮演角色、回答问题、让他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如帮年龄小的幼儿系鞋带等,使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作用和价值,逐渐习惯主动帮助别人,充当教师的助手等……对他的点滴进步,适时地在众人面前予以表扬,他变得比以前开朗、大方,且渴望交往了。

  3.以爱心感化幼儿

  幼苗需要爱心浇灌,孤僻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我们必须摸清他们的脾气、喜好,首先得投其所好,再慢慢地加以引导,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以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我曾带过一个孤僻的女孩,开始来时整天低着头,谁都不理,老师跟她说话总是听不见回音,早来晚回。为了让她感受到爱心,我是这么做的:头发乱了给她梳,出汗了帮她擦,给她剪指甲、系鞋带,经常伴以爱抚的动作,摸摸头,拉拉手,甚至常从家里给她带小食品、小玩具,总之给了她比常人更多的关爱。当她第一次主动地大声叫“老师”时,我们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4.与家长携手共育

  我们应当与家长达成共识。一是让家长认识到孤僻、不合群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引起家长重视,孤僻的幼儿生活自主能力差,家长切不可“有求必应”,总是代替他去把事情做好,使孩子把这种习惯迁移到幼儿园中,引起同龄伙伴的反感,造成孩子处境的孤独。二是与家长共探育儿经,改变不科学的育儿方式,给孩子一个和睦、民主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气氛主要表现在全家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孩子,子女关心长辈。家长要引导孩子与亲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三是家长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多带幼儿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出门做客、逛商店等,发现幼儿点滴进步也给予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孤僻幼儿就会变得开朗而大方了;家长帮助幼儿结交伙伴,鼓励他们交往,并给予幼儿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利,让孩子形成“合群”的心理。

  总之,我们教师与家长需共同努力,关心帮助孤僻幼儿,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性格,竭力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关注幼儿中的“弱势群体”[J].学前教育研究,2004(4)。

  [2]龚德英,刘宝根.教会儿童与同伴交往[J].学前教育研究,2004(4)。

  [3]费勤勤:《幼儿教育》,《行为举止》,《儿童心理行为》,2007年。

  [4]王相光:《山东学前教育网》,莱阳市机关幼儿园,2005年。

  李荣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