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合作的有效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教育专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在小学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也有一些对小学语文课堂有益的见解。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改良小学语文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合作

  新课改提出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新颖且高效,受到了广大老师的青睐,现在已经被普遍采用。但是笔者通过对公开课、观摩课的旁听发现了目前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于形式化、管理不严格、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没有尽到引导义务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住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分组不合理,课后评价不到位等。因此,教师应学会激发起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上应加强监督与引导,选择合适的内容,保证评价的客观、合理,达到自主合作教学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交流成长。

  一、行“合群”教育,使学生乐于自主合作

  我国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表现比较冷淡,无视他人利益,强调自身利益。有教师告诉笔者这样一件事:他所教的班级成绩非常好,课堂秩序也不错,当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时,全办上下没有一个人积极报名参加,这使他很吃惊,经过询问得知,学生们对这些活动表示不以为然。显然,这种意识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发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合作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懂得谦让,先人后己,培养一种宽广的胸襟有助于以后的成长。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合作技巧,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顺利的完成合作人物。这些技巧包括语言技巧与行为技巧,好的技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二、重“小组建设”,使学生易于合作

  教师对于分组问题一定要严肃对待,不能草草了之,小组的人员结构决定了合作能否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在分组之前应先仔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从心理学角度看,不同性别的个体的认知方向、认知能力等都有所不同,这就说明如果一个小组中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那么这个小组分析问题可能会不全面,无法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小组成员都是内向型学生,那么这个小组的合作气愤就不会太高昂,不主动等;而如果小组成员都是活泼好动的,那么活动可能就会杂乱无序;而小组成员的成绩如果划分不合理也会影响合作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各方面进行分组,保证一个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研究表明,当一个小组内有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时,往往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接纳感与责任感。成绩差的学生也不会受到来自教师的压力,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焦虑性。而不同能力、特长的学生组合到一个小组后也能够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存在感。

  三、调控与引导同步

  学生在分组活动时,教师也不能闲下来。教师应作为一个组织者,监察每个小组的进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真正参与到活动中,避免出现“主人”、“观众”等现象。教师应与学生讲明本次活动的任务,评价的标准等,教师要注意巡视各小组,对于有疑问的要加以引导,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适当的提出问题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说错的也不应批评,而是应合理指明正确方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四、难度与进度恰当

  合作学习的效果一方面也是由学习的内容决定的,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设置难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在不必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有的教师那些内容能够合作哪些不能,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有的教师安排合作学习过于频繁,甚至一堂课中就有数次合作学习,不仅学生感到疲惫,教师也教不了实际知识。因此教师应学会发现有讨论价值的内容,进而去组织合作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加浓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五、评价导向合理

  教师的评价在合作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今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只要学生完成了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目标就算完事了,不会再对其进行评价,而有的教师虽然有评价,但也只是简单的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另外教师的评价导向也多有不当,例如有的教师只是单纯地表扬某个学生而忽略了其所在的小组,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正确的合作意识形成。如果教师的评价是针对的整个小组,那么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很强烈,否则学生会越来越无视小组合作。还有的教师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以及学生的合作态度、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提出的观点等,教师在评价中都很少涉及。这样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观点:一个小组拿出一个正确答案即可,至于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则不会去关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惰性,认为小组中有成绩好的在做,自己只要坐享其成便可。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考虑到每一个方面,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学生在合作中形成情感的交流,进而形成“1+1>2”的学习效应。

  参考文献:

  [1]甘晓娟.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2期

  [2]胡礼兵.精彩课堂不曾预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莫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活”起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王世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