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落实——以《枣核》一课为例

  摘要:浅文深教,以达到形浅实不浅的效果。依托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情感;通过背景介绍,体会作者情感;关注古今,延伸文本生成情感。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确定内容;浅文深教

  《枣核》一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爱国情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通读全单元所有篇目时,感到这篇文章的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其借物抒情的手法也显而易见。可以说,学生不需要教师的点拨就可以读出作者欲借枣核抒发思乡之情的情怀,似乎只要学生自学即可。但是,文本的写作时间为80年代初,而现在的学生们都是“00后”,他们很难体会海外游子的情感。这篇文本的教学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当浅文深教,以达到形浅实不浅的效果。这让我思考了许久,经过钻研,我将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在以下三方面并辅以相关的落实和学习活动。

  一、依托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思乡情

  落实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读透文本,从文本中找依据,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找寻人物对“枣核”的特殊情感并体会作者写作手法上的巧妙。文本虽以“枣核”为题,但直接描写“枣核”的内容却只有寥寥四句话,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得文章内容的学习与语言学习形结合。学生在朗读中关注到句中“再三托付”、“殷切”、“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等词句中所包含的旧是同窗对枣核的珍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学生的分析讨论中逐渐产生情感上的提升,认识到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不一般,学生能够领悟句中所包含的深意,恰恰是他们在朗读和品读中得来的。理解人物的情感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这种“品”不仅仅是找出关键句,读出关键词,更要领悟其内涵,体会其深意。当然,这四句重要的语句不仅仅是揭示了文本的重要信息,体会到人物非同一般的情感,同时也体现着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笔者在这四句句子上继续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贯穿全文写这四句与枣核有关的语句的巧妙用意,学生领会到了作者以“枣核”为线索并以此设置悬念的巧妙。

  针对文中的四句关键句,笔者通过捕捉关键句——体会关键词——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以此构成一个问题链,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关注文本,挖掘语言文字中的内涵,将文章内容的学习和语言文字的学习相结合,品读文本的细节,又让细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突出了课堂的语文味。

  二、通过背景介绍,体会海外游子情感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另一个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学情。文本可能在不同时代的教材中得以保留,但学生始终是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着,教学内容的确定如果不注意对学情的把握,不符合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于学生必是无益的。

  本文是在特殊时代的产物,中美两国与1979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篇文章是萧乾1980年访美回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十篇系列随笔《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感情全然寄托在一颗枣核中,特殊的情感在特殊的时代下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要让学生们跨时代背景,理解在那个特定环境下海外游子的情感,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

  笔者出示了一段之前查找的关于枣的资料请同学阅读,学生很开发现,材料中首句就写道“枣是中国特有的果品”,原来枣树98%生长在中国,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以它来代表祖国,代表故乡,寄托乡情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作者借此物抒情。一波未平,再激一波,发现了枣的特殊性,笔者又继续追问,提出“既然是祖国特有的物种,为何不早一点问‘我’要枣核,或是早一点托其他的国内的朋友带枣核,偏偏是‘我’动身访美的时候?”以此启发学生回顾课前的预习,即文本的写作年代及中美两国在这个时间点前后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的介绍、老师的整理,学生了解到一个重大的时代背景,即中美两国是在1972年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在此之前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美建交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国人才开始有机会出访美国,美籍华人也才开始逐渐有机会大大方方而不是偷偷摸摸地回国探亲,而本文恰是萧乾在1979年应邀参加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后创作的。原来,30年的阻隔要获得一颗枣核是如此不易,由此,巩固了学生此前对旧时同窗珍视枣核的种种分析,也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旧时同窗以枣核来思乡的特殊意义。抓住文本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这个突破口,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海外游子那颗滚烫的中国心。

  三、关注古今,延伸文本生成中华情

  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理解了枣核的来之不易,以及由此寄托的乡情,但是文本其实是站在更高的视角上要展现中华儿女难以割舍的民族情,这才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一个单一的层面上,而是能让学生站在和作者同样的高度上真切地理解海外游子这一群体对于祖国,对于故乡的情意。笔者尝试结合文本中对旧时同窗后花园的详细描写并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用语文学习活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路来认识理解中华儿女的思乡情结。

  借助朗读,笔者引发学生思考为何在后花园中植杨柳栽睡莲?学生一时间无语,笔者启发学生,在我们曾经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诗人以杨柳来表送别或是怀乡的诗句?学生联想起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想起了“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还有一个学生联想起了六年级学习的一首《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这首诗更是折枝怀乡的最好诠释。有了“折枝怀乡”的先例,学生对栽种睡莲也有了丰富的认识。之后,我还建议学生在课后去找找还有哪些意象也是思乡的象征,以此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我们要深入文本,但也不能局限于有限的文本,不敢越雷池一步,适当的拓展还是有必要的,通过将旧知识引入新课堂让两者产生叠加效应,捕捉到相似的语言规律、思想规律和文化规律,进而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具有层次感。笔者将古今中华儿女的情节作了一次延伸,将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紧紧与知识技能的落实相联系,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课堂的语文味,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一种简单的文化熏陶,而是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

  孙守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