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典点片系列训练研究”的构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无论从社会意义来看,还是从现行课程设置来看,都是重头戏,作文则在语文中占有半壁江山。然而当今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学生害怕,老师困惑,家长不解,专家质疑。上十年的时间,两三千个课时专门用来学国文,写一篇语句通顺、中心明确的四五百字的作文,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达不了标。老师不知道怎样教、学生不知如何学,作文教学举步维艰。怎样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走从模仿到创新之路,不失为一条捷径。因为作文就像学写字、学打拳、学唱戏一样,都要经过模仿的过程。基于这一点,我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提出“初中生作文典点片系列训练法”这一课题。

  二、课题内涵及理论依据

  “初中生作文典点片系列训练法”,“典”——“典型”,“点”——“点滴”,“片”——“片段”,即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典型的范文,从范文中学习点滴技巧,从写片段作文开始,在作文中尝试着模仿运用这种技巧,将这些知识技巧进行巩固、内化。分年级、学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一次训练只求学一点或两点,这样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将随意粗放、漫无目的的作文训练目标化、具体化、系统化。模仿名家怎么谋篇布局,怎么遣词造句,怎么立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典点片训练法从人类发展历史中就能找到其理论依据,如德漠克利特所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对于名篇佳作,我们为什么不能积极的模仿与借鉴?汉代杨雄的《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文学大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地反对模仿。

  三、课题实施的策略

  1.遵循两个原则

  1.1 读写结合的原则。要会阅读,能够找到所要模仿的作文的优点。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东施看见西施很美,她想模仿西施,但是她没有找到她可以学习到的西施的真正的优点,而是模仿西施生病时皱眉的样子,结果不但不美,反而更不受看了。所以,模仿别人先要找到自己可以学到的别人的真正的优点。读了一篇好文章,要知道好在哪?哪一点对自己启发最大?哪一点适合于自己去模仿?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地模仿好的文章。

  1.2 仿创结合的原则。阅读的范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许多方面是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积极的模仿最主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要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利用模仿为自己的作文服务。你的立意很好,可是结构安排不好,正好有一篇文章结构好又可以为你所用,你就可以模仿那篇文章的结构;同样,如果是先读了一篇文章受到启发,比如它的选材很好,你可以模仿它的选材,但争取在语言、立意上超过它,有自己的创造,这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2.设置三个层次

  2.1 模仿词句。模仿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词句到篇章。模仿范文词句是学生学习模仿写作的起点。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了精彩的语言、句子,可以把它记下来,在自己作文时加以模仿使用。如有的文章描写某一景物的语言很好,在你的作文中写到类似的景物时,就可以模仿、引用。特别是学习一些经典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其中富有特色的句子,把它们独立出来,让学生模仿。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后,可以抓住其中“不必说……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让学生模仿,通过模仿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怎样把语言写的更美。

  2.2 模仿技法。技法模仿,包括立意、结构、选材、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等等。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通过反复品读就会明白写景并不复杂:多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按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结构上前后照应,表达对好景不常在的感叹……,可以感受运用拟人手法、比喻等手法达到把自然景物描写得生动活泼的效果。学习了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后,通过一件小事,表现了大的主题。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以小见大”这样的构思技巧。课文中好的构思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最后一片叶子》那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情节是那样地令我们拍案叫绝。学生如果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尝试着运用这些手法表情达意,将会是作文增色不少。

  模仿课文是一把双刃剑,机械模仿让人唾弃,巧妙地借旧瓶装新酒会使人觉得你睿智。其中的奥妙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如何提高我们的思辩能力,不妨从这样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同类课文的比较,习作与课文的比较。同类课文的比较,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已有意识地将同类课文编成一个个单元,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比如同样是写景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在表达的人生感悟和运用的写作技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的开头和结尾,叙述和描写,详与略有什么特色,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二是习作与课文的比较,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布置写作要求与本单元课文特色相类似的作文题让学生练习,在批改与评讲中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课文作比较,比如原文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而习作中为什么少用甚至不用?再问问学生原文写景为了什么,你写景又为什么?原文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3 跳出模仿。以课文为拐杖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扔掉拐杖,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是为了不学”。我们要把模仿中学到的东西不露痕迹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但要想运用得得心应手,甚至有所创新就必须持之以恒地练习,坚持运用已有的知识,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坚持有感就发,随时把感性见闻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随笔,把生活中所见所闻之后的所感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写随笔就是一个运用从课本学到的知识和技巧酝酿新思想的过程。

  总之,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典点片训练法,引导学生从经典范文中模仿遣词造句、学习各种写作技法不失为初中作文训练一种有效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的充实这一课题,进一步细化目标、规范步骤、形成系列,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龙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