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职专业优势打造大众创业人才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草根创业,高职,知识青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1:43
摘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创业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创业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从分析高职教育的优势、高职学生创业现状入手,提出了打造高职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及建议。
关键词:创新大众创业草根创业;SWOT;人格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轮创业浪潮,创业者往往是资源的占有者或者政策制定者、政府公务员、大学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下海经商创办企业。然而新一轮的创业浪潮从“私人空间”转向“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的广阔天地。“草根”不是贫穷或者缺乏知识的代名词,它与出身门第、经济地位或社会阶层无关,而指在创业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均等。
新一轮创业浪潮正在把高职学生推到了潮头浪尖,成为当代知识青年追梦的一支生力军,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同时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公平和正义。
一、高职教育的创业的优势
1.高职教育具有培养创业人才的优势
高职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特点,注重培养职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第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育人原则是素能一体、德技并重。在发展目标上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产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性和社会服务性的学科研究,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同时以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使学生做到顶岗能胜任、岗后有发展、转岗能适应。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创业人才,如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以法国为例,认识到职业技术人才是连通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应用的“桥梁式专门人才”,因而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确保其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处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发挥着创新创业的孵化器的作用。
(2)高职教育拥有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选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突出教师的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和贯通,设置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增设本科、研究生学位制度。高职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教育战略地位的作用,这一战略地位的实现,就是要靠有一支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紧密结合的“双师型”专业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实训基地建设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是体验和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场所,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现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物质保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投入的有限资金和高职院校自筹资金,尽可能建成覆盖面广、功能齐全、利用率高的实训场所,具有“造血”功能,发挥了最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4)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职人才的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千方百计开展校企合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共建项目,包括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紧跟企业岗位需求,把企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即学即用、学用结合、产学融合,成为造就高职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摇篮。
2.高职专业创新成就了创业人才的优势
专业是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性而设定的学科分类。按专业设置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是培养专业人才和创业人才的现代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
(1)高职专业设置具有缔造专业人才的优势
作为企业,其产品能否为社会所接纳,受顾客所欢迎,主要视其是否适销对路。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否为社会所认可,为企业所接受,取决于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合理设置专业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学的起点,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社会效果大小的主要指标之一。
专业设置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学科基础相联系,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既姓“高”又姓“职”。这就决定了专业设置和发展,既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又要把专业置于经济发展的动态之中。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必须重视专业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专业建设尽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而学科的设置和发展要重视外部环境的调研和分析,重视专业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如作者曾经对汽车专业四届300名学生毕业后五年内进行跟踪调查,各类不同层次的创业人数有1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要力求稳定,避免频繁变动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但专业发展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专业得到及时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3.高职专业背景具有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潜能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近5年录用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211家用人单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限选3项)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专业背景(66%)、有工作或实习经历(46.7%)。而这两项恰恰是高职专业具有的显著特点。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专业背景对成就人才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
如汽车专业的专业背景,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2100万辆,连续5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行业总产值超过6万亿,贡献税收超过1万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直接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2%。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两会”上表态:汽车强国梦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在于强化自主创新和大众创业。汽车售后市场快速发展为大众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机会。
综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背景,都会发现蕴藏着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巨大的潜能和商机,只要重视专业的合理设置和积极建设,就一定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就业和创业人才。
二、高职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自身优势
高职教育办学一般有四个特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构建服务生产第一线的学科和专业,强化专业设置特色;坚持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强化课程建设特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强化社会服务特色。
高职学生重视技能训练,毕业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近社会、企业实践锻炼,为创业打下了扎实基础,对部分中高职贯通的毕业生,经过长达6年的技能培训,一般具有熟练的一技之长。高职学生思维活跃,沟通和承受能力较强,有创业激情。
2.自身劣势
高职学生创业过程中,在创业激情上毫不逊色于本科生,但在创业机会获取、创新思维建立和创业技能运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被动型创业、缺乏主动性
学生常常会选择一些风险低、准入门槛不高的项目去创业,而这些项目虽短期能生存下来但很难做大做强。将自己混同于生存型创业队伍中。所谓生存型创业,主要原因找不到合适工作,无法解决自己生存问题,而不得不进行创业,被称为被动型创业。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固守乡村的农民,这是中国数量最大创业群体。这类创业者起点都比较低、选择余地小、创业条件艰苦,高职学生与这一群体相比,有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不够,缺乏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气概。
(2)有主动型创业的要求,但缺乏冷静应对的能力
主动型创业的人大多数喜欢自己做老板,不愿意或者不善于给别人打工,这部分高职学生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盲目多于冷静,易受外界的影响,做出冲动型的创业选择,缺乏深思熟虑的创业思考,承受风险和挫折能力低,因而创业成功率不高。
(3)机会创业获取能力低
机会型创业者的特点,一般眼下可能拥有体面的工作或较好的社会地位,之所以选择创业时因为眼前机会可能带来利益或者前景好于目前拥有的一切,这种创业成功主要取决于创业者对机会及自身能力的判断和把握,高职学生处于这种选择中,存在着自卑心理、安于现状,缺乏主动寻找创业机会的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投资理财、抗压受挫等能力的缺乏,导致高职学生在创业机会面前犹豫不决、裹足不前、错失良机。
3.创业机遇难逢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创业企业数量达365万个,创业者人数达291万名,创业之火正熊熊燃烧。中国在2015年迎来了“创业大爆炸”的时代。
我国进入“大众创业、万人创新”的新时期,是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迎来黄金创业机会分不开。据中国就业促进会数据显示,淘宝在2014年就有339.31万家活跃网店,其中2014年开的淘宝店,5000多件商品在2秒钟内售罄,被称为“秒光”。客户数据库成为电商企业生产和发展金钥匙,创业者正在从流量型卖家向客户服务型卖家转移。互联网行业的平台效益明显,其生态圈内的创业机会多多。
4.创业风险不可低估
高职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缺乏,往往缺乏创业的“第一桶金”。刚毕业时,向银行贷款基本不可能,没有人愿意担保,启动和运作资金可能来源于父母,出于风险考虑,家长往往慎而又慎。在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创业团队绝大多数为志同道合的同学,由于所学专业相似或相同,难于形成合理的创业团队结构,导致所开发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和市场适应性差,不少创业公司在自身运行中遇到危机或困难时,团队成员往往选择埋怨、逃避而散伙,抗挫折的能力差。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创业竞争者分析、SWOT分析、创业环境分析,高职学生在大众创业的道路上是大有作为。
三、打造高职大众创业人才的途径及建议
一个人均GDP从5000美元达到1万美元或1.5万美元以上发展阶段,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创新创业的成功来实现经济的新跨越。
1.没有创新的教师何来创业的学生
高职学院要构建海外培训、国内培训和市内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明确规定年龄45岁以下的专职专业教师每两年内必须去企业顶岗实习至少两个月。学校既要从企业专业人士中选聘兼职教师,把能工巧匠从企业转聘到教师岗位上来,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中任聘技术人员或技术顾问,将创业教学融入到专业教学中。院校要构建创业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淘宝店,在学生中组建创业团队等。鼓励高职学生创业团队参加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通过教师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过老生创业带动新生创业。
2.完善创业休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创业
大学生创业,曾经火爆过后又沉寂,原因在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不足5%。毕业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校大学生了。学生有了强烈的创业意愿并且有一定的能力储备,为何不可下海一搏呢?例如比尔?盖茨或马克?扎克伯格等到大学毕业后再去创业的话,就不会有微软和Facebook了。
据统计,美国1600所大学开设了20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对于休学创业的学生要关心和支持他们,要“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创业成本、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方面,依靠国家的政策力量来推动大学生的创业,营造创业软环境。
3.办学跟着地方走,专业跟着产业走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应负的职责,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以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着力打造专业背景的产业服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高职办学质量,造就创新创业优质人才。
4.没有一流的技能,就没有一流产品
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在80%左右,每年不良产品而造成损失上千亿元。因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重视动手能力,追求技能成长。在岗位实习中,要推行新型学徒制度,要求用人企业必须一帮一带教,引入毕业生考核的要求,毕业顶岗实习报告中,要有带教师傅的评价和学生成长过程分析。优秀技术人才往往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工匠”技能,成为创业的生力军。
5.加强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
(1)增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理念。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者和专业教师应帮助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使高职学生毕业后大胆走上大众创业之路,要营造以“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加大培养力度,激发学生的创业成就动机,帮助学生养成创业兴趣,为学生树立本校成功创业的榜样。
(2)养成高职学生创业自信人格。高职学生只有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与潜能予以正确认识并进行科学判断,才能养成积极向上人格特征,形成“创业一定成功”的信念,并在这种信念支配刻苦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纯熟的专业技能,为创业建立牢固基础和心理准备。
(3)增强风险意识,磨练创业意志力。一个人盲目自信,事事清高,自我评判与社会评价反差大,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大,这种心理状态是不适合于创业的。创业是对人生的考验,创业道路上处处充满着风险和危机。高职学生要选择创业之路,就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培养健全人格,激发创业潜能。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创业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才能把创业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寻找创业沃土》沃顿商学院斯科特.A.沙恩人民大学出版社
[2]《创业学》刘平李坚清华大学出版社
季明善 陈孟军 邵晶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