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教学与安全管理教育的巧妙“合作”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资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9 13:52
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或安全事故,而这些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学校有关的。如何加强校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让孩子免受侵害,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抓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是笔者所教过的年级也是做为保卫科长的安全管理责任。因此,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利用学科渗透,让学生知晓相关安全常识,增强学生的安全管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救护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他们的活动、学习、生活才能有足够的安全保证。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功能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蕴含着不少安全教育资源,小学四年级教材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中包含大量的相关内容:一要注意交通安全。严守交通法规,按时到校,按时回家。在上学、放学路上必须靠右侧通行,注意等候路口信号灯,过马路要左看右看再左看,确认安全后迅速通过。骑车时,不能双手、单手离把,猛拐横穿(目前我市几乎没有设置自行车道,我校建议学生不要骑自行车上下学);不乘坐无牌、无证、无保险车辆;等候公交车时要站在候车亭或路边依次上车,搭乘出租车要示意车辆靠边。二要注意校园安全。在教室内不触摸电器插头;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注意校园内各种警示标志,严禁课间相互追逐打闹;三是注意校外安全。在家中注意安全用电,掌握科学的火灾逃生技能,要注意防溺水,防雷电;平时要熟记家长、老师电话号码和急救电话。作为学校,抓好安全教育是基础,让学生知晓相关安全常识,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救护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培养孩子正确的生命观,养成好的安全习惯。只有让孩子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他们的活动、学习才能有足够的安全保证。教书与育人犹如形与影、光和热、密不可分。对学生安全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为其它渠道所不能替代。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二、在教材延伸中渗透安全教育和管理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它蕴含着许多作为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内容,供我们挖掘利用。如:三年级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中涉及同学之间、学习活动、班集体、师生之间以及学校生活的规则等方面。通过体验和比较,认识不同的学习方法,懂得学习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有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的道理;通过体验活动学会合作,能够处理同学之间的简单矛盾,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通过游戏活动,初步认识规则的意义,并通过自我反省,养成遵守规则的态度和安全习惯。通过渗透个人和集体、遵守规则和安全管理教育将教材得以延伸,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规则和校园安全管理知识。六年级第六单元《成长记录册》是在安全知识螺旋上升的基础上以“成长中的新问题”引出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男女生之间如何交往、如何调节情绪、以及如何拒绝朋友的不良邀请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懂得个人的安全、生命与人类健康、国家法律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把在思想品德课中所学安全知识与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思品与安全的真正意义,也是对四年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总结。安全教育与思品课,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安全管理与教学目的巧妙地融会在一起,我们教师就要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敏捷的应变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安全知识的接受能力,及时捕捉课堂教育契机,选择适当的话题和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恰当的教育,并逐步提高渗透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把新课程下思品课教学与安全管理巧妙结合起来。
三、在校园安全教育活动中渗透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所以除了要开设专门的安全课程外,还应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和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灵活采取各种具有互动性、趣味性且易于小学生接受的活动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补充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安全管理知识。比如开展交通实践活动,组织部分小学生在值周过程中体验交警工作,体验正常的交通秩序,强化学生安全管理意识,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遵循交通规则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循交通规则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还是一种对生命、对家人不负责的行为;每学期让学生制作关于安全知识的板报,使学生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获得直观的安全教育;在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中开展安全知识竞赛,通过演讲、绘画、写作、编写顺口溜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交通、消防等安全知识的印象,使其安全管理意识在铭记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已非常普及,即使是小学生对此也并不陌生,因此学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学生提早接触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小学生防范网络犯罪事件的能力。
四、将思想品德课程中安全教育融入学校安全管理
1.学校日常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以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安全教育为出发点。
2.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题研究。学校围绕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安全教育已准备立项课题《思品课教学与安全管理教育的巧妙“合作”研究》正在报审之中。
3.加强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严格地要求学生,成功地塑造学生。让他们行为规范、语言文明、守纪律、懂礼仪、能自律、善谦让、会待人、会处事,自我营造与人和谐相处的、友好的人际环境。在矛盾出现时能自我控制,冷静分析,正确处理。自觉地不去危险处,不做危险事。
4.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深化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安全教育,体现思品的开放性、活动性、安全性原则。
每年春秋交通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日、“6·26”禁毒教育、“119”消防教育日、“12·4”法制教育日、学生安全防范与自护演练、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班会、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红色之旅读书教育活动、引领健康人生塑造美好未来征文、“红歌”传唱、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学校六一庆祝活动、学校秋季运动会、素质教育成果评比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使课程安全教育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安全活动管理题材;课堂安全教育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安全知识的获得,动手动脑,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五、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
小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达到安全管理目的,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必须对此给予高度支持,因此,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共管的安全教育网络非常有必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是终身的,家长要做好安全教育就应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好安全示范,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场景的利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过马路时,家长要遵循交通规则,让孩子牢记红灯停、绿灯行;在家中,不要用湿漉漉的手触碰插座、电视等家电,而是通过正确的示范让孩子学会如何安全使用家电;另外,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孩子共同参与安全管理活动。社会应积极完善有关安全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各个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消防、交通等方面的安全宣传工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通过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小学生安全教育成效将会大大提升。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与社会的和谐、学校的稳定、家庭的健全息息相关,在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突出的今天,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也有利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到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强化小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安全管理,让小学生通过学会思品课教学与安全管理教育的巧妙“合作”,用安全管理知识去守护生命,为其终身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吴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