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提升一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关系到国家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的战略问题。本文细致剖析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与劣势,进一步明确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构成,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具体的提升措施,为我国打造文化软实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措施

  2014年1月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刊载了一篇题为《文化软实力将是2014年中国的新关键词》的文章。该文章结合中共中央的集体学习与习总书记的公开发言,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将成为2014年中国的最新关键词。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1 独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能够决定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和本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1.2 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后盾

  近年来,我国综合硬实力的发展令世界瞩目,经济、国防、科技等方面突飞猛进,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以综合硬实力为基础,依托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真正实现从经济强国向文化强国的跃升。

  2.劣势分析

  2.1 制度导向性亟待加强

  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让各国跳出了一国国界的限制,与外来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融,这一发展形势势必让各国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问题。此时,制度的导向性就显得格外重要。现下荧幕上的韩流、日流文化铺天盖地,很多电视节目的版权均来自韩国,这种文化的输出势必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冲击。因而,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促使本土文化为根基、外来文化精华适当渗透的格局的形成。

  2.2 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

  与区域硬实力发展格局一致,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因为硬实力不足,引致文化软实力的疲软。相较于城市,农村的文化支出偏低,相关配套设施与物资也难以满足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可见,要想达到提升全国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必然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构成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便是掌握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构成,而关键的资源构成能成为区别与其他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指标,即文化竞争能力,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

  1.礼仪文化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称号,礼仪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将礼乐文化融入世人的精神之中,进而约束世人的言行。道家思想便与此不同,老子强调“道法自然”,遵从人的本性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互矛盾的两种学说都旨在为社会制定一种较为大众的文明规则,为中华礼仪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庸思想

  由古至今,中华儿女常抱以“中庸”思想待人接物。“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即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强调调和折中。孔子将中庸视作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大智慧。“中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坚持原则,不偏不倚;第二,执两用中,和而不同;第三,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3.人本主义

  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即在强调人的能动性能够世间万物的本然,虽然有些夸大,但确实真切的肯定着人的强大能力。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国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和主张,真正将传统的人本精神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结合起来。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如前文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又融入了当今社会的新元素。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文化的基础,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文化的灵魂,发挥着更具现实意义的引领作用。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策略

  基于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优、劣势和资源构成的细致剖析,捕捉到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施力点,进而从文化体制改革、区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及传播平台的搭建四个方面着手,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1.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如《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制度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证,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为发展文化事业,必须制度先行,持续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规范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净化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为文化大国的建设保驾护航。

  2.挖掘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创新点

  鉴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区域不均衡性,各地应当结合当地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创新点,其包括了诸子学说、曲艺、建筑、武术等诸多的方面,例如,山东的曲阜孔子文化,河南的商周文化,南京的古都文化、京剧等等。各地以此为突破口,力求由点及面,建设成体系的文化产业链,打造一方文化特色,进而缩短城乡、东西部的文化实力的差距。

  3.鼓励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产业是对文化形态的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消费等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涵盖了图书、报刊等物态形式、文体等劳务形式及设计、旅游等文化附加值产业等。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依然乱象丛生,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整顿。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文化支出格外引人注目,正在逐步加大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为此,加强政府、社会、相关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协调,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更加适合氛围。

  4.搭建立体的中华文化传播平台

  相较于别国,我国的文化输出一直不占优势,逆差已成为常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传播和弘扬的精华不尽其数。追根溯源,文化软实力不足与传播和弘扬平台的缺乏关联极大。为此,打开思路,大力搭建多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平台,如“孔子学院”、新媒体等,为公众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一个平台,提升名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社会大众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2]肖永杰,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大学学报,2010(1)

  [3]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中外企业家,2012(1)

  [4]林丹.中国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刘博 孙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