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空间——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改造与利用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下交通,工业化,城市景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9 17:00
摘要:交通作为城市运作的动脉飞速发展,解决交通成为城市决策者和城市居民所困扰的问题。其中城市高架桥成为日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随着高架桥的建立,带来了诸多景观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城市高架桥发展现状,提出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和改造思路,在功能和视知觉上形成城市新的景观元素,保护城市景观环境。
关键词:高架桥;景观;城市环境
一、前言
面对国内各个城市无数高架桥问题,拆除后兴建新的地下交通是新的解决方案,更应该注意的是如何改造利用高架桥所创立的空间,使之更好地为城市服务。
二、高架桥空间现状
高架桥的混凝土单调的灰色肌理大多直接裸露在大众眼前,造像单调冰冷。理性主义的结构、精练单一的线性、质朴粗糙的质地矗立在城市里。工业化的建造在城市中竖起巨型怪物。高架桥自身和附属构建包括护栏等尺度超越人性化尺度。桥墩和桥面产生巨大的阴影区域,城市大多只能把此空间作为停车场之用。另外高架桥的高度严重影响了视觉的穿透,带给人压抑之感。
城市景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通过城市元素的构成形成城市的特有风貌。我国城市高架桥基本都是在原有城市道路体系上新加入的,插进城市原有空间,依其体量的巨大对原有城市肌理进行生硬的割裂。城市空间破坏的表现之一就是形状的破碎,高架桥切割着城市,使城市空间环境成了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各种尺寸碎片的集合物。它打破了街道的原本概念,分离了完整的街景空间,让车流占据了城市景观的主流,从而造成与它与城市其它部分的脱离。这成了一种特殊的“机动车用地”。
城市交通无限制的发展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为减少高架桥噪音污染,一些城市多采取绿化的手段,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反而成为城市景观的斑痕。另外,在多数城市里,高架桥下空间成为城市的死角,脏乱不堪,不但影响了周围的环境,还给附近的居民造成了不便。
三、高架桥下空间改造与利用
1.空间利用
1.1 休闲空间
在一些城市人们常常会利用高架桥下的空地来锻炼身体、停歇和散步。这说明高架桥创造的这一空间具有休闲空间利用的价值,人们对此空间的使用有着强烈的诉求。现状是在桥下基本没有为休闲群居的设施,车辆从旁边呼啸而过,更没有安全设施。
在城市的公共场所逐渐被林立的混凝土森林所占有,公共空间越来越少,近年来城市开始规划建设新的城市公园绿地。事实上高架桥下空间却是一个现实的可以改造成休闲娱乐场所的空间。作为公共交往的空间,这是人们改变对高架桥冷漠的形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与此空间产生对话,摆脱孤立冷傲的姿态,营造更适宜交往的场所,把城市交往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改造的目的明确,改造的手法人性化。
在此过程中形成固态的关系链,改造空间为人所用,人的交往活动提升空间的价值,更进一步强调空间的亲和力。对连续性、诱导性以及轮廓、纹理等的关注是高架桥空间场所形成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改造应该注意到人的活动这一最有吸引力的要素,围绕公共活动对物质环境进行更新,为人们提供好的环境。体育、集会、健身等活动就可通过改造后的空间顺利进行。济南市燕山高架桥下开辟的门球场,就吸引了许多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来此参与活动。
1.2 商业空间
城市商业区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交通的发展,而商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交通流量也相应增长。城市高架桥为商业的发展解决了交通问题,并创造一种新的地标性景观。立交桥的出现提高了城市商业地段的交通容量,加大了地段对人流与物流的吸引力,为城市商业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
高架桥下空间可用用作商业空间使用,完善商业环境,融入城市商业形态的环境中。在国外一些高架桥下空间被一些新的的建筑形态重构,有的做成办公场所,有的做成零售超市,有的做成商贸市场,运用新的设计手法结合高架桥形态特征,把原本空置的空间利用起来。反观国内,多数高架桥下空间被用作停车场,停车场固然改变场地使用性质,使其重新变为城市功能元素。但是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并不是单纯的停车场可以取代的。
浓重的商业气息、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及既成事实的产生使得地处城市商业区内的立交桥地段必须直面现实,及时做出反应,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地段功能上的变化。作为商业空间,就其功能性而言,可以分为独立性上也或者开放性商业。独立性商业即场地通过建筑重构,形成可使用的独立的室内空间,超市、便利店、小型公司、城市管理机构都可以借此入住增加高架桥的使用效率。开放性空间即场地通过必要的基础设施,使其可以改造为商贸市集、停车场、城市便民设施。购物、饮食等环境空间。重庆南岸滨江路高架桥下现已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餐饮一条街,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就餐,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环境改善有很大的贡献。
1.3 观赏空间
高架桥下空间不仅可以用作固定活动之用,而且非固定的观赏作用也是改造和利用的一个趋向。高架桥作为线性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了流动的观赏空间基础。活动者在流动时可主动观赏被动的可观赏设施,一个人可以边走边看看或停留观看。
可观赏的形式可以因地利用。绿化、商业展览、艺术行为和静态艺术展示,也可以是过往的行人或表演的节目,都可以成为观赏空间的主题。当然活动的观赏对象比静止的观赏对象更能吸引人。特别是商业展览和艺术行为完全可以利用此空间进行积极的运作。
过往市民就是最大的商业展览受众群,在人流密度较高的高架桥空间,商业展览可以更加有效的面对消费者,达到人与商业的互动。一方面提高商业的宣传度,另一方面为城市景观提供新的元素,在城市肌理构造中不是破坏而是更加有机的结合。艺术展示空间会得益于开放的空间让人们能更直观地接触艺术创作。现代艺术作品可以尽可能好地与现代结构建筑产生有机的对话。在寻求现代冷漠的城市建设的解决方式中,艺术作为积极地探索形式更好的利用场地,连接城市被高架桥隔开文化的裂口,使新文化和旧传统交汇对话而非对立。
2.绿化
大多城市的高架桥环境绿化以大草坪为主,中心绿地布置由绿篱和花灌木组成的图案,增加乔木作背景,地形平缓,不设其他配套设施。强调降低成本的绿化建设,但对组织交通、分隔空间和阻挡对面车辆眩光的能力较差。并且建成后草坪、绿篱的养护工作量大,有些绿化疏于管理维护,到成了城市景观斑秃带。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架桥下植物生长环境恶劣。首先光照不充足。高架路桥下光照分布总体偏低并多为散射光或周围建筑反射光。其中光照最低的为桥柱区域,也就是高架桥下空间区域。其次温度和风力因素。由于高架桥下空间处去阴影部分,使得桥内温度明显低于桥外。城市中高架路桥多建于建筑密集度高的区域,这一特殊的环境常会使得桥下风速普遍较快,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加剧,桥下植物易发生干旱。再次是降水。由于接近道路,车辆带起的灰尘量大,加之无自然降水直接接触,落满了灰尘,造成叶片气孔阻塞,植物光合作用难以形成,一些城市有在桥下安装人工喷灌,这使得植物生长状态得到一定改善。最后是土壤。高架桥下土壤多为建筑垃圾回填土,厚度有限,肥力低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碱化现象严重。
所以进行绿化必须结合场地特性设计。以耐阴植物为主体,结合草地、花、灌木。堆筑地形、改良土方,局部铺设小路和给排水、电气设施,以创造植物更好的可生存环境。同时也考虑地面绿化对车行视线的诱导,道路线形的预告及眩光的遮挡、汽车噪音、尾气的吸收和阻挡、促进交通行车安全、促进立交范围及周边地区内大气环境的净化及生态平衡,为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3.设施
为了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吸引市民的活动参与,完善的公共设施设施是必须的。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景观设施可分安全设施如护栏;引导标示等;灯光设施;休闲设施如座椅、健身器材、小喷泉等,用具设施如垃圾桶;观赏设施包括艺术作品、广告等。
这些景观因素具有明确的功能意义。从而为人们进行公共交往创造完善的活动场所。
4.艺术表现
高架桥下空间的艺术表现也为城市景观添光增彩,而且可以展现城市文化气质。
需要突出强调的是艺术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地域性用于表达城市精神特质,树立文化地表,宣扬城市文化,展现城市传统风貌。时代性体现城市现代化色彩,渲染时尚前卫的都市情调。可采取的样式也可以是壁画、装置或者雕塑。是市民可以直接观赏的艺术作品或者建筑构造。成都市三环上的苏坡立交桥,就把桥墩画上了川剧脸谱,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言人,美化了环境。
5.灯光
为了改善高架桥下空间采光量不足,给人带来阴暗压抑的视觉感受。灯光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此空间所使用的灯光分为两种。一种是照明灯光,另一种是装饰灯光。
照明灯光的设计要满足场地功能的需求,比如作为停车场用的空间,照明灯光的不完善导致便利性降低,而且是使用者缺乏安全感。装饰灯光就是起到高架桥美化作用,在夜晚绚烂的灯光包裹住桥体或者立柱,成为城市景观的新亮点,拉近人们与大体量的亲和力,完善城市景观环境。西安的南二环含光路高架桥就用灯光点缀了桥墩和桥身,突出时代科技感。
四、结语
高架桥在今天的城市里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自身带来的景观破坏力也同样严重。为了完善城市景观元素,保护城市肌理,拉近人文交流,改造和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势在必行。
朱庚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