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探析

  摘要:阅读是学生当前学习与后续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以智力活动为主的活动。阅读中智力品质的迁移,也促进了听说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形成。足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低年级起就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越早,对智力发展越有益。“阅读有利于孩子接受语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促进智力开发。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级或启蒙阶段,一定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这对于学生当今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改进阅读教学设计

  《语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其一,要明白阅读教学包含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文本;其二,必须摆正这三者的位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应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课堂上的第一认识对象,也是学生的一个独立的对话伙伴。它可以凭借符号信息,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发出感召与呼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起着组织调配、创造条件、穿针引线、指点示范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其次,学生还要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老师对话交流。一面与同学讨论切磋,一面聆听老师的教诲指点。

  二、构建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新机制

  实施“读书内化”教学机制,必须实现三个根本的转变:

  1.由以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获取统一结论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学会阅读、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

  2.由重外因,靠教师分析讲解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转变为重内因,以学生自主读书内化为主线的读书交往型教学形式;

  3.由以肢解为主,搞“散装零售”、习题化琐碎练习,转变为以整合为主,注重综合实践,开展实用化语文活动。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举措

  1.激发情趣,让学生作好阅读的准备。

  《语文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

  一是辨认文字符号,分清词与非词;

  二是进行意义整合,分清句读;

  三是动用发音器官,读出课文语句;

  四是口诵、耳闻、心惟,捕捉语言信息。

  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比如读《咏华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上下文结合起来,对照阅读,学生便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再如“情不自禁”一词,除了结合上下文,还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回忆自己遇到特别开心的事,忍不住要唱、要跳、要表现自己的情景。这样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

  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循文明像”,即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来帮助自己建立表象。对于某些比较生疏的事物,还可采用实物、挂图、投影、电脑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其二是要学会“循像明意”,即透过画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读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可引导学生看看插图,把小孩与大山联系起来展开想象,就能感受到爬山的艰苦和孩子的强。再读读“啊!华山真高哇!……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稍加想像,就能感受华山的高险和登上高山的惬意心情。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图画、录像或课件)、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反复品味咀嚼,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背诵识累的任务。

  二要引导演化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分角色演诵,改变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总之,阅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否,是检验阅读能力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杨丰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