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工厂”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学校与“爱丁数码产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表面贴装教学工厂”和“电子产品制造教学工厂”,通过生产性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工厂”,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工厂;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大连电子学校电子类专业是学校重点专业,目前,有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通信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电子类、通信类、汽车电子类产品制造和管理、安装和调试等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如果没有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引品入校,就不可能通过校内实训,达到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目的。在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的引导下,借鉴国内院校实施生产性实训的成功经验,学校决定进行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工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设企业生产环境,将企业产品、工艺、师傅、管理和文化引入学校,在电子类专业中实施生产性实训,缩短“学生”到“员工”的距离。

  一、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在教学工厂生产过程中实施实训教学,把课堂搬入车间,“教、学、做”同步,将企业生产与学校实训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遵章守纪观念、质量和成本意识、安全文明生产习惯、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技能目标确定为具有识别常用电子元器件和表面贴装元件的能力、具有使用万用表等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具有焊接常用电子元器件和表面贴装元件的能力、具有丝网印刷机、表面贴装机、再流焊机和邦定机的初步操作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组装、调试、检测和老化等能力;素质目标确定为具有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意识、养成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习惯、自觉按照6S标准进行安全文明生产、具有团结、协作、沟通等社会素质,这些职业素质目标通常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实现。

  二、教学工厂的建设过程

  1.引企入校

  2007年学校建设了“表面贴装生产车间”,并将《表面贴装技术》课放到“表面贴装生产车间”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由于没有企业参入,没有产品可供生产,而且设备和耗材昂贵,所以,上课时教师基本以设备操作演示为主,学生很难动手操作。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主动与大连地区多家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联系,选择适合教学和校内生产的产品,利用“表面贴装生产车间”实施校企合作。

  2009年,由实训教学部牵头,学校与“爱丁数码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充电器电路板贴片生产协议》,将企业“充电器电路板贴装”生产引入学校,又将“表面贴装生产车间”命名为“表面贴装教学工厂”,实施校企合作、引产入教。

  2012年,学校建设了“电子产品制造教学工厂”,又与“大连爱丁数码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加工充电器协议》,将“充电器”产品引入学校。学校安排电子类专业结合《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课程,开展生产性实训,产品、工艺、师傅和管理都来自企业,指导教师按照《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课程教学目标,将“表面贴装教学工厂”生产的“充电器电路板”和相关配件组装成“充电器”产品。

  2.明确责权

  校企合作方式是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学生和教师、配套设施和耗材。企业提供产品、生产工艺和原材料,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指导生产性实训。

  “教学工厂”的管理主体是学校,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和经营。学校实训教学部负责“教学工厂”的设备及耗等材供应;电子技术教学部负责实施生产性实训、协调与企业的关系等;企业要在每学期开学前安排好本学期的生产任务,保证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安排入校技术人员、产品产量及质量管理,以及成品检验、入库等。

  学校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教学工厂”环境建设,将企业提供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等内容上墙;按照企业实际环境设置安全线、换气扇以及安全保护等装置;企业协助学校订制工装、工帽、胸牌等,并协助学校制作老化设备和测试工装等。

  三、生产性实训的运行过程

  1.时间安排

  为了保障生产性实训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生产性实训通常设置在第3或第4学期,以保证参加生产性实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与技能水平。结合生产性实训的课程有《表面贴装技术》和《电子装配工艺》等课程。每个班级生产性实训安排4周,在每学期的“教学进程表”中确定每个班级具体实施时间。

  2.岗位设置

  按照企业架构建班,实施企业化管理。从职业岗位对员工技能和养成要求出发,指导教师做车间主任,学生担当“准员工”。根据生产工艺,在“表面贴装教学工厂”,设置了丝网印刷、表面贴装、再流焊、质检等4个岗位;在“邦定车间”,设置了固晶、邦定、质检、滴胶等4个岗位;在“电子产品制造教学工厂”,设置了物料、检验、维修和操作等4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指定1名学生作拉长。学生通过岗位轮换,参与到电子产品制造的全过程。

  3.师资分工

  学校选派参加过企业实践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生产性实训的组织、管理、安全和考核。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作外聘教师,负责产品的工艺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调度,并协助指导教师考核。

  外聘教师负责岗前培训,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制度、生产工艺和企业文化,树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产量意识和成本意识。指导教师将《表面贴装技术》和《电子装配工艺》等课程融入生产性实训全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边生产边学习相关课程内容。

  4.6S管理

  生产性实训按照6S标准管理,如把生产线上的元器件、工具、耗材分开;生产线上的元器件定量、定位整顿,合理摆放;生产现场清扫干净,保持整洁;将剪下的引脚、线头等收集起来;节约焊锡和电能等降低消耗;设备异常及时维修,保证无故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遵守工作纪律;及时检查、排除和预防安全事故等。

  5.考核评价

  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了个人生产计件、小组产量竞赛、各班级产量、质量评比等方法;每天记录班级的产品数量、合格率、元器件损耗率;每天评出最佳生产标兵和没完成生产任务的学生;每个班级生产性实训结束后,评选出班级生产能手,其照片上“教学工厂”生产能手光荣榜。通过一系列方法,保持和提高学生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产量和质量。

  根据学校实训教学考核评价规定,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外聘教师共同研究制订生产性实训考核评价细则,结合各生产岗位课程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考核及评价。生产性实训结束后,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岗位操作能力、产品质量和数量、原材料损耗、出勤和纪律、安全文明生产、6S管理等,指导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考核评价,对于4周的生产性实训,及格以上者获得4学分,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训成绩。

  四、生产性实训实施的条件保障

  1.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了校长挂帅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成员有教学副校长、实训教学部和专业教学部主任等,全面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学校申请了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了校企合作形式、运行以及保障机制等。

  2.制度保障

  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实习有关规定》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教学工厂”的正常运行。

  3.资金和场地保障

  在“教学工厂”建设过程中,学校在资金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除了设备投资外,还满足了设备改造和维修、消耗材料以及用电、用气等费用支出,为实施生产性实训提供了资金保障。另外,学校在教学场地紧缺的情况下,保障了建设用场地。

  4.教师队伍保障

  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轮换进行企业实践,培养电子产品制造专业技能,获得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并安排参加过企业实践的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指导。学校每学期聘请2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保障了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的需要。

  五、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成效

  1.提升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自开展生产性实训以来,“教学工厂”累计受训学生近500人。2009年至2013年,共完成了15万个充电器印刷电路板贴装,为学校创造5万余元收益;生产了约7.8万个充电器,企业给学生补贴3.9万元。在近三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电子类专业学生共获得5金10银。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而且进入企业后基本就能上岗操作,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毕业生。例如,2011届毕业生张博,共产党员,现任大连港埠机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二级建造师,年薪已达到10万元;2011届毕业生狄丹,现任大连豪之英管理有限公司人事部招聘和培训专干;2011届毕业生马丁,共产党员,现任大连电信大客户经理等。在合作企业生产管理和操作岗位上的员工,大部分来自于我校电子类专业。

  2.造就了“双师型”教师团队

  近两年,电子类专业有5名青年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企业实践;“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在参加全国信息化大赛、说课比赛中,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近3年来,参与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指导,获得5金6银;主持省级以上立项课题研究并结题5项;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6本,发表论文16篇;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实训校本教材12本;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起草了适用于全国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实现了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节省了学校实训成本,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合作企业在加工费、交通费、人工费、培训费和耗材等方面节省成本达到30%,近几年产品全国覆盖率增加了50%,实现了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郑惠虹,借鉴“教学工厂”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8)

  [2]刘燎,原关于教学工厂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5)

  李萍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