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应试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7:50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通过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推动教学发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从目前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引导众多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交流,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一、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给我国现代教育造成深远影响,是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依旧以灌输式的讲授开展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发挥,只能在考试纲要的指导下完成最基础的教学任务,却根本无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并且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交流,从中进行自我总结与提升,在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以《精卫填海》这一则神话故事的阅读为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已经有一定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但关键在于教师并没有真正尊重与重视学生。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多数教师只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却没有让学生自主的理解与探究。简单地说,受到语文基础、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制约与限制,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只会被故事的内容与情节所吸引。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则神话故事的理解是非常浅显的,仅仅停留在精卫填海这一表面。此时,教师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思索,而是按照教案直接讲述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在含义。这就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失去效力,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学生无法在主动探究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更加无法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
针对于此,教师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和理解,也可以利用合适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思考与探究。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表面阅读后尝试探索精卫这个人物的形象,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则童话故事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和内在精神。
受到教师的指引,学生才能在对故事内容与情节所吸引的基础上,有目的性的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与理解,这就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个人的能力,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素质的目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景
部分教师已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逐步意识到,小学生意识与能力的欠缺是导致教学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换言之,由于小学生的能力与基础问题,导致其无法将文字性的叙述转变为相应的情景,无法在脑中生成相应的图像,使得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冲击以及思想意识的碰撞,最终无法对文章的感情与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小学生的具体特点,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景,听过更加具体形象的情景,将原本抽象的文字性描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氛围中产生共鸣。
以《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完成生字词的积累和掌握,更重视的理解诚实这一可贵的精神。但是,由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导致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故事中的小孩在其他所有人都举起鲜花时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无助,也就难以理解和感悟当主人翁鼓起勇气捧出空花盆时所需要的勇气。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诚实和勇敢的理解是相对抽象的,教师的说辞也就显得空洞与无力,即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说教中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却并不能对学生的成长提供正面的导向作用。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灵活的创设情景,利用情景对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进行剧烈冲击,使学生在情景中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并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挑选相应的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翁、其他小孩、国王等不同的角色,并让其他学生在讲台下进行独白。此时,教师就将课堂变为模拟实践的场所,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故事主人翁在独特情景中形成的思想和意识,并与主人翁的心理与情感产生共鸣。基于此,学生才能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到主人翁的心理动态,由此对诚实与勇气的难能可贵产生足够深刻的理解,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与此同时,在情景教学的支撑下,学生的情感也受到冲击,也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组织交流与合作
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相互的交流与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启发思维的目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将课堂转变为学生相互学习与进步的平台。例如,在《田忌赛马》的阅读教学中。不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立场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认知,这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力体现。
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分为不同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所获所感,并通过交流与讨论解决困惑、获得灵感,同时有意识的学习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与理解角度。部分学生认为田忌赛马告知我们要灵活的应对问题,要在解决问题时懂得变通,进而克服难以解决的困难。部分学生提出这则故事告知我们尽管自己占有足够的优势,也不能过于骄傲,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避免因为小的失误而丧失优势甚至失败。
学生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与收获,同时也反应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对文章有不同层次与角度的理解,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众多教师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并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与要求,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交流,推动教学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周月霞.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5(21)
[3]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孟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