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体现——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的几点启示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学,教学智慧,课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6:26
摘要:“实”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内容实教;方法实授;学生实学
读了《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我一直有困惑,总感觉语文不分析课文,这堂课是没有思路的,是不好上的。有幸听到余映潮老师的课,他的教学智慧与思考投射到具体的课堂上,我的困惑解开了。也同时使我对于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实”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体现。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启。
内容实教:
一、导入实效
在我们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开课时,也许有时候就是开门见山式的开课就是最好的,在讲《故宫博物院》可能我们会设置这样的导入:说说见到的故宫。余老师评课说这是浪费时间,想想,是的。这篇是说明文,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不是停留在了解故宫这个建筑,而是教会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课导入都得开门见山,我想如同我们的写作一样,所有材料都要为中心服务,能为中心服务的材料才是好材料。这堂课所有的设计都应该为这堂课的目标服务,为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我曾学习余老师利用课文标题中的文字自然有趣地导入课文。余老师以《荷叶母亲》为例。课始,老师请同学们写一个想象句:荷叶是。同学们写句。教师顺势引出:荷叶是母亲——请看冰心的美文《荷叶母亲》。我还试着把这种方法举一反三,用到我今年教的新课文《秋天的怀念》,当时正是秋天,我请同学们写一个自己感悟的:秋天的。教会学生寓情于景。由此,我还学会了利用变换课文标题带动对课文的全面扫读;再拟课文标题对课文文意的把握等等方法。
由此,我多了一些思考:导入不能只停留在吸引眼球或是激趣上,更要考虑实效性。
二、字词积累的实效
余老师讲课,提到能力训练点的提炼,其中之一是字词的准确理解。我发现余老师教课,字词积累不只停留在“读一读,写一写”的,有多个词是课文中的,如他评课《桥之美》,补充的词:诗境、和谐、拂着、史诗、极目等等;他评《故宫博物院》补充的生字有23个,雅词有19个(出示释义),四字词语35个,这是多么大、多么丰富的词汇积累啊!《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教字词学习还有方法,如识记一组词;选取课文中的几个词概括文章内容;选取课文中的几个字词写一段话等等。七年级新教材“读一读,写一写”字词明显增加,字词的抓实不容松懈。
由此,我多了一些思考:字词积累不能只停留在“读一读,写一写”,根据学生学情,选择课文中的词积累不容忽视,关键还能学以致用就更棒了。
三、主问题设计的实效
余老师说了一句话,我记下来:教懂课文不是目的,培养与训练能力才是目的。
余老师教《台阶》抓住人物、细节两个点。人物: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句中可以用上一两个四字短语;细节:研读课文第9段到16段,赏析细节描写得表现力,赏析小说表现人物技巧与手法。
这样的教学问题,把学生沉沉实实地引到了阅读、训练与积累之中。
余老师的主问题淡化阅读教学中一般常用的、惯用的提问手段,而是板块式教学,以课中小小专题的探究等内容呈现。
由此,我多了一些思考:用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主问题能推动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主问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主问题能有一课一得等。
由此,也鞭策我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努力花时间花精力课文研读,试着自己深入读懂文本,也发现只有自己真的走进文本,教课才可能扎实有效。试着琢磨优秀老师优秀课,试着把这些“兵法”也举一反三,试着琢磨着怎样教适合我的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教材训练学生能力。
四、活动组织的实效
我认为活动组织是上课的一个难点。一活动就是小组活动,当我阅读了余映潮老师的书,听他的课,我感觉有了活动组织的出路,把自己这种狭隘意识拓宽了。学生实践活动种类多:活动时间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学生独立进行的读写活动;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分推进式朗读活动;课文复述、概括、叙述、评点、演讲、想象;给学生一个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再表达等等。
由此,我想需要有这种创新意识,结合文本,切实有效的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切实着眼于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训练。
方法实授:
学习余映潮老师的基本语文学习方法,有五个层面:第一层面,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第二层面,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指导文章阅读的基本技能;第三层面,积累资料的方法,第四层面,综合、归纳、质疑、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第五层面,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品质。
余映潮老师评《故宫博物院》他提炼段落的说明形式,描述式说明段:说明+阐释式描述;说明+举例式描述;说明+比较式描述;说明+观感式描述。依照这些段落说明形式,学生去学写说明文就应该有了方向,知道具体该如何写。
由此,我领悟到:
一、自己备课要清楚我这堂课要教会学生什么方法。这个方法如何能教会学生操作,能够实践中运用,能举一反三。
二、教会学生方法的实效性,是直接呈现方法,还是有个学的过程,再到归纳方法,要根据方法定。如品味语言,应该是过程更重要。品味语言也有方法。
余老师讲书面语有别于口语,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是书面语还是口语特点,而是老师点拨,本文说“干预”不说“管一管”,说“遗弃”不说“丢掉”说“耗资”不说“花钱”,通过比对,让学生感悟,再总结归纳出书面语的表达效果是:规范、庄重、简洁、雅致,给人文气很足的感觉。这是教会学生的方法。我自己教文言文《河中石兽》,教参说:语言平易,风格简淡。直接告诉学生,这是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吗?于是我扩充句式与原句比对,学生能领悟到文言文的语句特点,而且我还试着让学生自己扩充句式,加修饰词,这也是一种方法的落实。
三、教师能切合文本提炼出学法指导这很关键,依然离不开钻研教材,教法的意识
学生实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只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才是高效课堂的体现。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还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余映潮老师教《蝉》,采用“一句话反复概说法”。即,在阅读欣赏一篇文章时,对着它用一个句式反复说话。
说话句式:哦!!
面对一篇文章,如果你能就自己的理解说出5个不同的句子,那就说明你已读懂它的意思;如果你说出了15个不同的句子,那就说明你已欣赏到了它的细节之美;如果说出更多的句子,那就说明你很有自己的见解……
老师上课少说话,多做事,我想加一条我领会到的学生多做事。
注意组织集体活动,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学,不是个别学生的展示、交流。
读与写相结合。有时我们舍不得把时间给学生,总是布置回家写,看来这是个误区,课堂上写更有实效,把写作与文本阅读结合,这该是阅读有实效性的。
七年级新教材练习与研讨,变化之一增加了片段写作。如《散文诗两首》:这两首散文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母亲的爱。那么教这课我们就该教会学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如何运用于写作,以这两首散文诗为例学习归纳出方法,落实到学生实践中去。
感动于余映潮老师的事业追求,震撼于他孜孜不倦研究的成果,感谢他为我们倾注的所有热情,传递科研的精神。困惑解开,我知道我学习的路还很长,我愿为我的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做出尝试,我相信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教课不会有错。为高效课堂做出我实实在在的努力。
李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