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心理学,自主学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3:42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一、“预习”引发兴趣。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三、自主学习,还课堂以灵性。四、“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习;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活动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乐此不疲。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并以感染和熏陶学生为突破口,讲究语言艺术,注重动作的运用,激发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预习”引发兴趣
“预习”的重要性尽人皆知。在布置预习时,我主要采用导学案和开展“预习新发现比赛”活动。如在讲《故乡》时,老师讲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根据预习学案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参考书,上网查资料等手段,积极探究,或探求文章的优势和精华,整体感悟课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们凭着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纵横驰骋于课文中间。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细致检查,明辨是非。力争找到文章的精彩之处,发现课文的不足之点。最后,依据学生“新发现”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进行综合评价,评出“预习新发现能手”。对那些态度认真、检查细致、思维活跃、眼光敏锐、想法独特、批评得当、敢于创新的同学给予一些小小的奖励。奖励虽小,但却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学的有利辅助工具。它以其动静结合、音画合一、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优点运用于课堂,给语文教学增添了许多光彩。它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以声感、形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声情并茂、知情并重、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美好的学习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学习兴趣大增。在教学《黄河颂》这首诗时,我通过配乐诗朗诵以及图片,展示黄河的发源、历史、流经省份以及“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的状貌;接着播放壶口“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视频资料。在同学们深切地感受黄河波澜壮阔的伟大形象以后,我又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黄河大合唱》来进一步体会黄河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借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文字和图片相结合,视频与音频相搭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他们人人都被黄河雄伟壮观的形象所感染,个个被奔腾咆哮的声音所触动。学生们不时发出赞叹声、欢呼声。在“谈感想”这一环节,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发言。他们或谈论黄河的发源、历史,或赞美黄河的风采、内涵;有的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有的歌颂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他们感情激奋,情绪激昂,发言踊跃,语调铿锵。这节课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氛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主学习,还课堂以灵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来兴趣可言?在教授《醉翁亭记》时,我采取了一种新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各个小组分布任务合作学习来化解古文带来的枯燥。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出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得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四、“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语文教学成果的良好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战场。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我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排练舞台剧,让学生抓住皇帝、大臣和骗子的心理活动来展开情节。学生对学习这样的课文兴趣非常浓厚。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新鲜活泼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储备,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彰显特长,在语文活动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大胆创造,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去尽情的遨游。学生兴趣的培养也就来自课外这个“源头”吧?学生可以汲取无穷的营养,来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让学生不再把语文列为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彭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