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内容不简单——“总结模式”教学法初探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而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学内容无法在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兴趣的课程,就不宜采用传统的“分析”模式教学方法,而必须先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其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暴露出掌握知识的不足,从而激起求知、自我完善的欲望,这就是笔者探索的“总结”模式教学法。本文就以《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为例,介绍一下对这种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总结模式;教学法;挫折;求知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学过程一般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一种分析模式的教学法,即先学习一般的知识,再将其应用到个别的问题当中去,这样的模式符合一般的课堂教学,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靠的教学方法,效果良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来讲,单凭这样的传统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弄不好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这时,就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是“总结模式”教学法。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笔者拟采用传统的顺序,先从灯饰的起源讲起,在充分论述灯的作用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圆筒基本形进行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但这条路很快就被堵死了,因为学生对于灯饰太过熟悉,不仅天天都要使用灯具,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使用的灯具也越来越好看,学生们每天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灯饰,所以对灯饰的基础知识并不感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非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觉得如此常见的事物,如此浅显的道理,还一节课来讲,真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因此,不能再坚持讲下去,而应主动改变策略,直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积累,动手制作一个灯饰。此时,学生个个信心满满,表现欲极强,都迅速行动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用纸板、剪刀、彩笔、尺规等工具开始制作自己设计的灯饰。然而通过观察和提问不难发现,灯饰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其中的设计原理、设计制作方法等。因此学生在设计制作灯饰时,虽然都有基本的形状概念,能够做出大致造型,但在设计细节上普遍存在疏漏和错误,比如,有的灯饰内径太小,无法容纳灯具,无法正常使用;有的灯饰使用的材料太厚,透光性差,使用效果大打折扣;有的镂空装饰太多,灯饰本身机械强度太弱,无法支撑;有的无法固定或吊装等等。总之,学生们制作的灯饰,因为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说是一次很不成功的体验。然而挫折不但没有把我和学生们吓倒,反而成了发起挑战、激起兴趣的绝好机会,因此接下来,我请学生互相点评作品,指出做的好的和不好的地方,然后,先从灯的实用性出发,回到灯饰起源的话题,再接着课程内容讲述灯饰的发展和设计、制作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注意力非常集中,求知欲非常强烈,课堂纪律和氛围非常到位。讲授完知识,又请学生对照所讲内容,将自己刚才设计制作的灯饰做出改进,并总结刚才出错的原因,温习理论知识。

  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既讲授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没有采取灌输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接受了新知识、新技能。

  那么,为什么这节课会上的这么成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这节课开始时为何会遇到困难?是因为该课内容初看起来过于简单平常,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往往喜欢关注新事物,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感兴趣,也不想听老师灌输已经熟悉的知识。第二,学生既然对灯饰这么了解,为何在设计制作时会遇到挫折?是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而生活经验不足,又没有实践经验,导致真正动手时无所适从,漏洞百出。第三,为何后来学生对理论知识求知若渴了?是因为在前期的设计制作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否定了原有知识的可靠性,打击了原有的自负心理,遇到挫折后亟需补充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能力,满足表现欲。总之,通过开始的挫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把理论知识形象化、过程化,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现有类似的例子,教学内容看似常见,简单无趣,也看不出玄机所在,但深奥的知识就是隐藏在简单的事物之中。面对这样的课程,学生往往凭借主观臆断,觉得该课内容都已掌握,无需再学习,从而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该学的新知识也不去学,课堂纪律和氛围也不好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该事物了解的不足,然后从分析不足开始,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然后针对刚才的不足进行完善,加深印象。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有条件的,要因课情、学情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课程讲授的是全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完全陌生,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也不能采用这种模式。二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时,应注意方法和程度,不能过于打击其自信心。三是知识讲授完后,一定要将其应用到弥补开始的不足中去,将作品完善起来,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所讲知识的作用,加深理解和记忆。

  陈明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