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堂课三处教学环节的改变所想到的——教学《孙权劝学》的几点启示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学环节,孙权,吕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1:27
在读了《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让学生都爱听你讲》等书后,“教学实效”一遍又一遍刻入我的脑海;在参加了继续教育时,听名师讲座,感觉“实效”这两字在脑海中跳跃。与此同时,听到我校老师参加市青教赛初赛时说的微课《孙权劝学》,我不由得想到自己上的这堂课。我决心改变,减少“教学碎片”就是一种实效。
由测试重点字词变为激趣积累字词。
我们在文言文字词教学环节,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PPT显示重点字词,教师一个一个来问,学生一个一个来解释。
改变:
步骤一:朗读,正音
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朗读课文。
教师正音。如“卿、岂、邪、孰、更、遂”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同学们阅读课文注释。
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
卿、当涂、辞、治经、博士、但、涉猎、见、往事、刮目相待、遂、及、就
步骤二:识词,印证
教师示例:“博士”意思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博士买驴(博士:古代学官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子。’”后来就用“博士买驴讥讽文辞繁琐,不得要领。也作“三纸无驴”。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相应的成语,如:
非复吴下阿蒙——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士别三日——士别三日(形容人分别的时间很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开卷有益(比喻读书有用处)
由抽取重点句子翻译变为学生自学、互学积累。
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1.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3.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PPT显示,学生举手回答。
改变:
步骤:理解,译读
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进行译读活动小结。
由问题设计分析人物形象变为“说读”训练。
问题: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改变:
步骤:请同学抓住“劝”字,从孙权的角度说课文内容。
请同学抓住“就”字,从吕蒙的角度说课文内容。
请同学抓住“惊”字,从鲁肃的角度说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说与读相结合。
由以上三处教学环节的改变所获得的启示:
减少教学碎片,重视有效学习。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
“‘积累’是作为‘素养’提出来的。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节中提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积累’是作为‘目标’提出来的。课标‘总目标’的第七点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①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余映潮老师对课标的讲解,我改变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采用PPT提出重点字词学生举手回答的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不是不可以实行,但我反思这种形式学生活动面小,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的扎实反馈的不是很全面。变为识词、印证。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是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这些以一组一组的形式,还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
在这基础上,学生们再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确实是把课堂时间给学生学习,不流于形式走花架子。这个环节学生是充实的,有所获的。教师进行译读活动小结。整个过程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查缺补漏,质疑互答,教学相长。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发展思维,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师要变“碎问碎答”为“活动设计”。
我有幸聆听到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分析,他说,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不用零碎的提问方式是不是不能上课?我当时把这句话记了下来。再次读到他的书,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也把这句话铭记在心。我重新思考我的课,我在备课时就在想这句话,也在努力减少“教学碎片”。
在教学中,不是只停留在教懂上,而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概括提炼能力、语言品味能力等等,这处的改变有利于在教学中,强调内容的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阐释解说能力;有利于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实施过程中,我给学生时间安静思考,引导他们捕捉住文章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再读,再转化角度去尝试,请同学抓住“劝”字,从孙权的角度说课文内容;请同学抓住“就(从事)”字,从吕蒙的角度说课文内容;请同学抓住“惊”字,从鲁肃的角度说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说与读相结合。此环节,学生感受到了对话描写的魅力,更关键的是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丰富了故事情节,整堂课饶有趣味。更可贵的是激发了七年级的孩子们了解孙权、吕蒙、鲁肃等历史人物的兴趣,想多读点有关《资治通鉴》的故事,或是想走近作者司马迁,这是多么美妙的呀!于是,我顺势布置学生们课下写写自己上课说的故事,可以查阅资料更加完善整个故事情节,努力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运用板块式教学,教学过程清晰有序。也是减少“教学碎片”的一种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呈块状,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板块设计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明确地归属于学生的活动,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迈开了扎实的一步。当然,板块教学与主问题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由这堂课的三处教学环节的改变,我深刻认识到多读好书,多向名师学习,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智慧,多一点自己的教学反思;学习他们传递的科研精神与方法,多一点自己的实践与改变。从这堂课的改变,我相信是我努力减少“教学碎片”的开始。这就是一种实效。
李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