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事热点拓展地理知识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重视事实热点,学会分析现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本文关注时政热点,列举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讨,拓展学生地理知识。

  关键词:事实热点;地理现象;拓展探究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必须关注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了解重大事实热点,学会分析现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下面笔者试图举例探讨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拓展学生地理知识。

  一、西部大开发

  (1)早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旧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但侧重点在于边疆和偏远地区的荒地开发,矿山开发。在人员安排上,主要是政府有组织地动员******部队,城镇知识青年,企业技术人员去献身边疆。(2)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意义:①政治意义: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②经济意义:缩小东西部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使地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3)西部的优势:土地广阔、能源、金属矿产、草场旅游等资源丰富。(4)西部的劣势:荒漠面积大,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教育落后,人才匮乏,观念落后。目前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资金和人才。(5)西部的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藏、川、渝、滇、贵、蒙、桂12个省(市、自治区)及湖南的湘西和湖北的恩施两个地区。

  二、黄河下游近年断流的原因

  ①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②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③黄河流域缺乏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在水管理上各自为政。④流经的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⑤下游严重渗漏。⑥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①2000年8月19日、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碑名的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②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③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黄河总水量的49%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曲麻县的各式各雅雪山;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海拔5541米的宗木查雪山,长江总水量的25%来源于青海省,长江发源于6621米的各拉丹冬山。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当之无愧的。④不可多得物种基因库: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江河源区和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资源丰富,物种繁多。⑤生态环境亟待保护:三江源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野生动物,使大面积草场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牧草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防灾抗灾能力低下。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和物种基因库,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和生存环境。这是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所在。

  四、对玉米秸杆的处理

  大部分农民,在田中烧掉,这样既污染环境,又会破坏土壤结构。①秸杆还田:秸杆作为生物资源,有机质和微生物元素含量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②秸杆养殖:发展秸杆养殖是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并形成“过腹还田,改良土壤、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③秸杆气化:利用秸杆通过建立沼气池,来制取沼气,可用来做燃料,残渣还田,又可做肥料。

  五、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和速度居世界之首。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砍乱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突然暴雨就造成水土流失。②你认为怎样治理水土流失:a统一规划综合治理,b因地制宜,增加地面覆盖度,如:植树种草。c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六、淡水危机

  ⑴原因:①淡水分布不平衡;②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淡水的需求越来越大;③浪费淡水;④淡水污染。⑵解决途径: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节约用水;④防止和治理水污染;⑤扩大淡水来源,如海水淡化等。

  七、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有东、西、中三条调水规划方案,目前东线方案已基本确定,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段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大致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线。通过13级抽水台阶提水64米到东平湖,再采用遂道虹吸方式穿越黄河进入天津北大港水库。主要解决黄淮地区、山东、冀东及天津的缺水问题。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二期工程2010年完工,2030年全部建成。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加高水位到北京大坎,沿京广线以西的伏牛山、太行山引水到北京玉渊潭,主要解决京、津、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全长1240多千米,工程分两期,至2010年完成第一期。西线方案正在加紧规划,设想从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调水,主要解决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的缺水问题。

  八、气候变暖

  2001年4月,美国公开拒绝《京都协议书》,《京都协议书》是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协议书。目的是从“人文因素”方面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近年来气候持续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环景恶化。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的1/4,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此次按要求只要削减其排放量的7%,而美国公然拒绝,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抨击。

  总之,地理教学要以新课程标准树立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让学生懂得地理与国家大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确了解事实热点和掌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价值。

  汪真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