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英语阅读方法的培养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英语阅读,中职,词汇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6:51
摘要: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种语言,要提高英语水平,就必须大量输入英语信息。听和读是两种最主要的输入方式,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依靠听的输入是有限的,所以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词汇量,广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
根据《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职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前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问题一:阅读教学仅停留在对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许多教师上阅读课时往往采取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而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又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问题二:阅读教学中回避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加大,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使学生掌握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搞清楚文章的表层大意,进而理解文章的深层含意。
问题三:偏重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教学,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防止学生在阅读中走弯路,迅速掌握文章主旨大意,逐步使学生形成阅读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基础上,才能独立而又准确地阅读,进而不断提高自己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指导方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搜索性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1)引导学生找出所读材料的主题段;(2)引导学生找出某一小节的主题句;(3)引导学生找出某一主题句的关键词;(4)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所读的内容;(5)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并据此概括所读的内容;(6)引导学生抓住所学文章中的时间和空间顺序;(7)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逻辑线索等。
二、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阅读文章时除了生词以外,复杂的句子结构也是影响学生正确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句子的能力:(1)重视大纲中所规定的语法项目的教学;(2)重视阅读材料中的典型例句的示范分析;(3)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三、指导学生学会严谨思维和正确推理的阅读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时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典型的范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阅读材料的广泛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某些关键句或重点事实编写成无次序的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学生正确排序的过程就是凭借储存在头脑里的已有知识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
(3)引导学生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全面思考所读材料,通过比较和分析文中提供的信息引出正确答案。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表层和深层含意进行设问,并让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其中三个为错误选项),学生选择答案的过程就是求同思维的过程;教师还可以从各个问题后供选择的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答案(其中三个为正确选项),学生判断错误答案的过程就是求异思维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检查和复核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检查和复核答案的习惯十分重要。检验答案实际上是重新审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有机结合的重新运作。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仔细分析摒弃错误选项的原因,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正确选项与材料中的基本事实、语法结构、逻辑线索、文章的内在涵义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等诸多方面是否一致。这是一种思维提炼或思维升华的过程。事实上,有些答案在复核过程中仅凭语感就会发现错误之所在。因此,检验答案、核对全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其理解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学习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能力才会自然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纳托尔外语阅读技巧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黄洁语言教学的定位与输入[J]教育评论,2006(4)
余奕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