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震次生火灾救援风险及安全防护对策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震,农村,次生火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5:06
摘要:地震次生火灾是地震次生灾害中比较突出的一种次生灾害。文章主要分析了引起地震次生火灾的原因,在救援行动中可能存在的救援风险,对不同次生火灾进行救援时应该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为将来的地震次生火灾的应急救援行动中的安全评估和安全防护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地震灾害;次生火灾;安全防护
据世界地震资料记载,历史上因大地震发生大面积火灾,造成的损失并不亚于震害的直接损失。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在大中城市的工矿企业,有高温高压生产工序,有易燃、易爆物质;在居民住宅,除了大量的天燃气,还使用液化气、煤气及各种电器等能源,在农村,还有沼气和大量存储的生活用煤等。因此,地震产生次生火灾的原因极其复杂,灾害种类多,地震应急救援的人员在救援次生火灾时面临的风险也是十分复杂的,对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的安全防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地震次生火灾产生的原因
1.炉火引起火灾。炉火包括民用炉火和工业用炉火。由于地震震动,炉具倾倒、损坏,引起火灾。目前,该类火灾在我国农村占主要比例。例如;唐山地震时,宁河县芦台镇一居民户,由于房屋倒塌,打翻炉火引起火灾,三间房屋全部烧光,全家三口人无一幸免。
2.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强烈地震时,电气线路和设备都有可能损失或产生故障,有时还会发生电弧,引起易燃物质的燃烧,产生火灾。例如,汶川地震时,绵竹县某厂房倒塌,电线被砸断,火线落在易燃物质上引起火灾,将两间厂房及部分机器烧毁。
3.化学制剂的化学反应引起火灾。化验室、实验室、化学仓库里的化学品剂,品种多、性质复杂。强烈地震时,各种品剂产生碰撞或掉在地上,容器或包装破坏,化学品剂脱出或流出。有的在空气中可自燃,有些性质不同的品、剂混融,产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
4.高温高压生产工序的爆炸和燃烧。有些生产工序,特别是化工生产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一般都具有放热反应和高温高压特点,极易产生爆炸和燃烧。由地震时往往停电,停水,正在进行生产的工序,由于停电造成停止搅拌和失去冷却水的控制,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当超过反应容器耐温耐压极限时,就可产生爆炸和燃烧。
二、对次生火灾进行救援时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建筑物坍塌存在的风险
1.大跨度建筑物金属构件多,在高温作用下易发生坍塌。大型候机厅、会展中心、火车站及现代化大型企业厂房与库房,建筑高、跨度大,多数承重结构为金属构件,耐火等级低,火灾中在高温作用下很快丧失承重强度,发生局部或整体的坍塌。
2.木结构楼层建筑,火灾中其楼板易发生筒式坍塌。保护性木结构楼层建筑,火灾荷载密度大,易发生立体燃烧,当火势发展到猛烈燃烧阶段的中后期,其楼层间的木质承重梁横截面积被火蚀到极限,丧失承重能力,易在瞬间发生由上到下的筒式塌落,对实施内攻行动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二)危险化学品泄漏存在的风险
1.化工生产设施跑、冒、滴、漏得不到有效控制,事故处置危险性高。生产与使用的氯、氨、苯、二硫化碳、氰化氢等常见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设施受安装、材质、工艺温度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易在反应、合成、加温、蒸馏等罐体、管线连接、阀门等部位,出现产品中间体跑、冒、滴漏等现象,因此在现场发生可燃气体爆炸,救援人员中毒及器官被腐蚀的危险。
2.地震引发的交通运输事故中,受损的危险化学品罐体修复难,灾情处置十分危险。移动中的危险化学品槽罐,在发生各类交通事故中,受外力作用罐体损坏部位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故在实施驱散、稀释、中和、排放、移动等处置外泄物质的行动中,救援人员长时间处在可燃与有毒气体环境中,处置行动危险大,人员中毒程度高,在个人安全防护装备得不到保证条件下,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三)爆炸、触电救援现场存在的风险
1.爆炸。大型物资储备区、综合物资仓库、火化工厂房及库房,烟花爆竹储运、销售等单位,在地震次生火灾中,发生的突然性、连续性爆炸现象,异常难以预防,救援人员往往在处置行动中身遭不测。
2.触电。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临时住宅区,乡、镇、村、屯等居民区,发生地震次生火灾后,在疏散与救助遇险人员、转移物资时,易触碰裸体带电导线和用电设备,发生人员触电事故;在高压电线跨行下部的工厂、企业、建筑区、等级公路等区域,救援队员在实施应急救援行动中,大型救援车辆因停放、作业位置与跨行高压电线距离较近,或受天气影响,易使车辆带电,发生触电事故。
(四)自身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救援队指挥员成份新,灭火救援指挥能力弱,在安全意识上认识较为淡薄,某些防护措施不到位,同时部分指挥员和救援骨干主观意识不强,指挥决策不科学。在部分救援现场忽视现场监控和管理,缺少危机意识。
三、对次生火灾进行救援时的安全防护
(一)加强个人防护,提高自救意识
救援队员在进入救援现场前,要将战斗服、头盔、消防靴、安全带、安全钩、保险绳、腰斧、呼救器等个人防护装备佩戴齐全。尤其是进入燃烧物发烟量大、排烟性能差的燃烧室、地下室、有毒性气体等场所时,要穿着隔热服、防化服、避火服等消防特种防护装备,并与空气呼吸器配合使用。
(二)化学危险品事故现场的安全防护
有毒有害气体发生泄漏时,进入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佩戴防护装备,以备不测。要设立警戒区域,消除火源,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救援人员和装备要处于上风或侧风方向,避免救援人员吸入中毒或皮肤接触中毒。处置完毕后一定要对人员和装备进行洗消。
(三)应对建筑物火灾时的安全防护
在扑救建筑物火灾的过程中,消防员要从侧面或远距离灭火,防止室内高温热浪灼伤;进入火场内部时,要防止建筑物受热冷却后建筑承重能力下降,导致建筑物倒塌或有屋顶坠落物伤人;在登高射水灭火时,要有专人保护,消防员必须跨坐窗台或梯子上,并用水带挂钩固定水带,同时防止滑下或踩空,以保证安全。当建筑物长时间经受大火时,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撤离现场,防止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严重后果。
(四)扑救带电火灾的安全防护
一是穿戴防护用具。带电灭火时,扑救人员应当穿着绝缘鞋,防止脚腿部位接触带电体。要戴绝缘手套,防止手直接与带电体接触;有条件时灭火人员应穿均压服,穿戴均压服时一定要把帽子、袜子、手套、胶鞋之间用铜丝和铜扣连接好,使其相互间连成整体。二是设置接地装置。在金属水枪喷嘴上,安装接地线。三是避免人体与带电体接触。在用水带电灭火时,扑救人员的身体各部位不要接触直流水枪射向带电体的水柱,以防止漏泄电流经过人体入地。
参考文献
[1].杨文芬.地震救援和次生灾害中的个体防护[J]安全,2008(6):26-28.
[2].陈维锋,王云基,顾建华等.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
邱俊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