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初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堂提问,素质教育,学习环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9 11:18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更能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达到课改所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
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从而对不同层次又分解到各个不层次的教学中,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既符合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一、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方方面面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学生讨论或与学生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总结规律。问题的设计不应只应注重结论,应注重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应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故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计更应注重其发现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或预想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老师要走出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的误区,问题的设计应合理、科学,提问对象不能随意,提问时机要把握准确,不可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让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恰当的时间思考。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其次是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甚至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猜测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方法,用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顺其道而行之,此时教师只是困难的排除者、释疑者,帮助学生思考。
再次是空间。可根据不同的课型,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形式教学,如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形式,或原先有的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讲述,,通过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可引发学生思考,给师生都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普遍性
问题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会造成冷场,达不到目的,过浅对答如流,无助于思维的锻炼。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要依据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达到逐步理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流程。又因为学生差异的层次性,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提问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五、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同时,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六、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转换师生的角色
其本质是课堂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也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述”、“问”或指导,而且是“学”、“思”、“听”,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答”角色中走出来,充当“问”、“论、”思“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学生共同活动的任务。由于增加了学生间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即使原先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论“。会对教师的教提出建议,他们的主动性已经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发生”教师听学生指挥“的现象,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养成了从善如流的豁达态度。
七、所提出的问题将知识,实际相融合
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在书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也不是简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检验,并发现问题,重新解决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内容,同时,提高和完善自己。
总之,提问与被提问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忌烦,燥,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盲目地提高、提问,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其实,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要有理智地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将教学实实在在的延伸。
马月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