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面灌输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爱国主义,大学生,历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3:46
摘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育是个不容忽视的主阵地。要强化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两课”教育的力度、要注重各科教学、学术活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除此以外还有注重国防、历史和公民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面灌输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育是个不容忽视的主阵地。由于大学阶段大学生中心任务还是学习,所以正面灌输教育依然是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
一、要强化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两课”教育的力度
“两课”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通过两课教育,要使大学生对祖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了解,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更深刻理解,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些基本了解基础上的。对两课教育的改革,包括充实和拓展“两课”中与大学生爱国主义培养关联紧密的内容,改进与提高教育方法、教育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等等,两课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正面灌输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改革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环节。
二、要注重各科教学、学术活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发达国家学校的传统,尤其在高校更为突出。要注重各科教学、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各门学科都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各门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知识的来源,学者与科学家的艰辛与成就,我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和与别国的差距,激发学生的爱国自强心理。在发达国家高校,学术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和普遍开展的,活动地点是校内校外都有,主持学术活动的有学生、教授、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学术活动的内容则可以涉及到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国际政策、世界形势、环境保护、宇宙探索等等,范围十分广泛。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影响着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人生、社会与道德价值观的状况及其变化与发展,对爱国主义教育都起来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要注重国防、历史和公民教育
除了一些传统的学科设治外,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目前的大学还应当加大或设立下面一些教育内容。
一是国防教育。所以国防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实质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责任感教育,是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开展国防教育是防止这种精神颓废,社会风气滑坡的有效途径,因为国防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培养人民对国家的自豪感和爱国的义务感,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激发人们的斗志,增强团体的协作精神和爱国的凝聚力。大学进行国防教育,就应当开设一系列国防课程,用军队的优良传统来教育大学生,用我军的艰苦而光荣的战斗史来教育大学生,用军事思想和军事知识来武装他们的头脑,用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演练来强化他们的军人素质;大学进行国防教育,还包括在各种学科比如地理、历史、文学等重要学科中进行渗透教育;大学生入学军训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活动,总之,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关心祖国前途命运,树立“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国献身光荣”的爱国观念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很有力的措施。
二是历史教育。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历史教育应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头戏,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对社会辩证思考能力也会缺乏,因而就不能有效地参与政府的民主过程以及实现国家社会理想;历史教育还能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能够增强人们的各种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比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忧患意识等,因而它是维系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与前途的纽带。目前我们国家大学里的历史教育成了份量很轻的一门副科,历史教学只剩下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了,而且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只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这种历史教育既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感触较中学生要深刻的多,学习一些近现代发达国家的历史,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心理也是很有必要的。而高中生的历史课程,则应当适当减少,因为这年龄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历体验不深刻,基本上是无法深刻的把握历史事件与人物的。
三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思想最早提出来的是美国总统杰弗逊等人。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关于宪法、政治制度、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民主的基本原则,民主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通过讲授法律的形成和演变,使大学生相信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权威性等教育;通过纪律教育督促大学生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要遵守校规校纪,培养秩序意识;教育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参与政治的能力;教育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包容态度,并通过比较鉴别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以及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这种方式超越了以往直接向学生灌输一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的做法,效果更加显著。美国等发达国家公民教育进行的得非常成功,对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王晴 谌廷潮 李雪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