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项目现状研究——以苗、傣、白、彝、景颇族为例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武术,少数民族,云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4:1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走访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及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项目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项目目前存在:苗族的吹枪、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刀术、景颇族的刀术等,目前为止,云南省已发现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项目有380余种。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缺少传承和受现代化影响下,存在发展落后,不能有效传承传统的状况。提出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大力培养接班人等若干建议,对全面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
一、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学校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从而会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现状的调查,引发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的深思。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走访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少数民族中传统武术中的苗族的吹枪、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刀术、景颇族的刀术为对象进行研究。
三、现状与分析
1.苗族的吹枪
马林村是云南苗族吹枪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境内,与越南北部接壤。全村世居苗族,乃苗族支系里的白苗支系。吹枪是苗族狩猎文化与当地通花枪游戏结合的产物。“吹枪是具有主观意识的苗族先民为达到狩猎目的容纳、改造了仡佬族的通花枪游戏,枪是苗族狩猎文化与仡佬族通花枪游戏结合的产物。[1]”原始的吹枪仅局限于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镇的马林、马崩、麻栗堡村委会的大园子村、黑洞村、田湾村等苗族聚居的村落。但是经过改进之后的吹枪不仅在云南有着较为普遍的传播,在国际上也流传较为广泛。目前,在日本、美国、法国、德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已经有很多人参与到了吹枪这项运动中来。1998年,在文山举行的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吹枪被正式列入云南省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2003年9月,文山州和麻栗坡县将麻栗坡县董干中学作为吹枪训练基地,2008年10月,董干中学吹枪训练基地升级为州级训练基地。
2.傣族的孔雀拳
孔雀拳这一词语诞生于云南省傣族自治州的德宏州地区,孔雀拳属于傣族传统武术中的象形拳种,衍生于傣族的旦拳。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生产劳作、动植物模仿,融入长拳、形意拳、太极拳等传统技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保持民族民间传统拳术风格,根据小四门打八边的路线特点,融入了民间孔雀舞蹈动作,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顺应竞技体育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的武术套路[2]。现今,孔雀拳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播:一是由政府统一组织和领导;二是有民间百姓自发组织俱乐部。德宏文化馆在芒市、盈江等地区已经开展了孔雀拳的培训和传播工作。在芒市的满满村和拉院村,德宏当地的10个州表演团和三个老年大学的人数加赛盈江当地的人数已经大约有三四百人的规模。虽然政府和民间都在进行孔雀拳的教学和传播,但是,孔雀拳没有规定的套路和相应的教学资料,例如书籍、图片、视频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孔雀拳的推广和发展。
3.白族的霸王鞭
霸王鞭是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在我国各地普遍流传,是节假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表演和自娱节目。霸王鞭又叫做(打莲湘)打连厢、打花棍、金钱鞭、浑身响等。据考究,霸王鞭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在我国的各民族中的汉族、白族、瑶族、布依族、哈尼族、黎族等流传。清代毛奇龄在《西河词话》记载:“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3]”
白族地区霸王鞭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法是霸王鞭是由白族群众在办丧事时由孝子所杵“丧棒”演化而成,第二种说法则说霸王鞭是由明代“改土归流”时传入云南来的“莲湘”发展变化而来。而从现在我国各地均有“霸王鞭”舞蹈,舞蹈动作的相似性和历史沿革,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和具有说服力。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喜欢热闹的民族,白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三月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等。每到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要进行霸王鞭表演。大,经过当地部门的精心编排和创作,“霸王鞭”舞蹈现已经成为大理地区旅游部门展示白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固定表演项目之一。
4.彝族的刀术
彝族是一个酷爱刀术的民族,善于使刀。流传在彝族地区的刀术大部属于祖辈相传。早在清朝时期,楚雄、通海、定远、路南等地民间就很盛行,每逢正月过年,不少村寨都要举行武术表演,在表演中,耍大刀则是武术表演中备受欢迎的项目之一[4]。在彝族地区流传的刀术主要有蔡阳刀、梅花刀、关公刀、春秋刀。蔡阳刀:蔡阳刀是长器械,是古代大将在战场上交战时用的武器。主要技法有劈、撩、抹、挂、抽、斩、云、托、剁、穿、截、拦、挑等,蔡阳刀主要在禄丰县高峰乡流传。梅花刀:由云南武术家沙正国先生带进云南,并在喜爱刀术的彝族中逐渐推广起来。梅花刀的练习口诀被称为十字诀,就是:提、刁、摸、甩、剁、绷、挂、撩、搜、扎。关公刀:关公刀是因关羽而得其名,关公刀基本动作由由拖刀上阵、举刀亮相、挥刀护身、飞刀回马等组成。主要在禄丰县高峰乡和牟定县江坡乡彝、汉族聚居的地方流传。春秋刀:春秋刀在彝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刀术世代相传。舞刀时,有两种方式:单刀独杀和双刀对杀。春秋刀主要流传于南华、双柏、牟定等地区的彝族、白族和汉族居住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为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的“大刀会”。每到这个时候,禄丰县高峰乡的彝族群众都要到附近的火把山去操练春秋刀术。
5.景颇族的刀术
景颇族的寨子中刀术的种类很多,从功能用途上可以将景颇刀术总体分为两大类:“文蚌拳”和“彪赞拳”。彪赞拳的攻防意识较强,进攻时的动作刚猛有力,快速,步法变化多种多样。文蚌拳属于花样刀术,因姿势优美、舒展大方的特点,多用作节日上的助兴表演。地道的景颇男子都会熟练的表演几套“文蚌拳”。景颇的武术后期是结合本民族特征根据汉族、傣族、德昂族武术改良和创新而来的。景颇族刀术的刀法主要包括架刀、缠头、反践刀、撩、扎、戳、劈、砍等,演练时身体架势以蹲姿为主,直取对方下三路[5]。
目前,景颇族的刀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承:赛事传承和专业训练传承。赛事传承: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景颇刀术成为云南省代表的表演项目,正式被外界了解。在德宏,景颇刀舞非常流行,大多数的景颇男子都会跳刀舞,随处可见耍刀能手。在云南省的各种少数民族武术比赛中,德宏刀术都有过不俗的名次。专业训练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比赛活动的频繁举办,以获得比赛成绩为目标的专业训练开始得到发展。运动员要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就要通过专业的教师、教练去学习,社团组织为了取得比赛成绩也会聘请专业教练来训练团队。无形之下,景颇族武术的训练传承模式就建立起来。
四、结论
在许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留在家里的多为老人和小孩。会本民族传统武术也大都为老人,但是他们不擅于教学,且在语言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他们不太会说普通话,只会本地方言,与外界交流具有一定的难度。少数民族器材种类繁多,需求量不大,器材生产方面达不到量产,生产成本过高,器材规格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器材的价格高[5]。
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造成了相关的文献不集中,散落于民间,成一种断续的状态。这样也就导致了同一个少数民族的同一个武术项目因为地方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使得民族武术的传承受到困扰,不知道哪一种到底是正确的。
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冲撞,一直以来,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都处于较偏远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放弃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走出深山,走向都市。原有的宗法、地缘、血缘维系的群体结构,阶层、权力、地位和角色发生渐变。文化核心层面也发生了质变,加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游离性”、“自衍性”,加速了其消亡的过程。
五、对策
对于散落于民间的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文献,通过收集整理以后,由各少数民族资历较深的传统武术老师编撰成统一的教材,通过出版社印刷出版。这样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也方便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教学。
数民族传统武术以休闲的方式通过具体的形式推出,建立传统体育休闲体系,推动传统武术的休闲之路。这一体系应包括健身娱乐的休闲、节日庆典的武术休闲。结合旅游的武术休闲、竞技表演的武术休闲等,将每一条休闲之路的各自规律与传统武术的特点相结合,以促进传统武术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山彦等.云南苗族吹枪的起源及流变.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2013,29(6):62-65.
[2]李琤爽.傣族孔雀拳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青年与社会[J],2013(13):135-136.
[3]杨雪.浅谈大理白族霸王鞭的特色和传承保护,民间音乐[J],2013,(1):48-49.
[4]王建中,龚雪梅.彝族传统体育“大刀舞”文化阐述。体育世界[J],2010(2)4-5.
[5]王建中,魏富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民间武术保护的思考.搏击-体育论坛[J],2010,2(8):71-72.
周玺 刘慧静 李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