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文阅读的几点思考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就选文内容展开集体建构,最终对选文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我对群文阅读有了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议题的确立

  因为“群文阅读”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的需求出发,但学生的需求往往过于兴趣化,他们往往偏重于易理解的故事性的文本,而那些与我们生活相关,需要理性思考,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议题,很少有学生感兴趣。我让学生在《聊一聊犯错》与《走进亚马孙热带雨林》这两个群文阅读中选择一个进行教学,很少有学生选择《走进亚马孙热带雨林》,因为他们不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且对解说、游记这些体裁不感兴趣。因此,学生的需求有时候过于“兴趣化”,甚至有时“平面化”。我们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提高阅读者自身的文学造诣。正因为不了解的,我们才要去了解;我们的阅读面狭窄,我们才要去拓宽,深度与宽度,我们都得兼顾。目前的群文教学重在文学特质的讨论、阅读形式与阅读理解的练习,而有关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读写结合的操作的议题仍然很少,缺乏与学生真实需求的较多联系,希望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者能够提出更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

  二、文本的来源

  文本的来源,是目前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文章的选择和孩子们的阅读感悟是衡量群文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几篇文字一堂课,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和底蕴,甚至能够陶冶和净化孩子们的内心和灵魂。由于教师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底蕴有限,在选择文本时,无法确定哪些文本最合适某个议题。即使确定了议题,选择了文本,有时也无法将文本呈现给学生。因为部分学生虽订购了《新语文阅读》,里面包括古今中外的典型文章,可除了一个议题编排四篇文章外,其余的议题都安排了五篇文章,且篇幅长。学生认真读完一篇文章得花三、四分钟,内容过多,导致我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目标达成度较低。再看学校推荐的课外书—《学语文之友》,里面有个板块—群文阅读进行时,议题贴近学生实际,每个议题文本数量不多,篇幅长短倒也合适,遗憾的是每期仅编排了一次群文阅读,无法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很多时候文本都需要教师自己去编排,复印后发给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群文阅读教学,选文、准备资料,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个别家长并不支持学生复印资料,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有专门的群文阅读材料供每个年级使用,那便解决了我们最大的难题。

  三、时间的规定

  一节群文阅读课,40分钟真的不够。平时我们学一篇略读课文,至少要一节课,现在至少学3篇文章,要让学生有所收获,除非课前预习了。可有的选文因为教学的需要,不可能提前预习,如《故事里的巧妙结局》《最后一句诗》等,预习了就毫无意义,无法衡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也不能正确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群文阅读”因为选材的丰富度,因为“议题”的可辩度,我们应该将“群文阅读”的课时、时间放得更宽泛一些,给学生的空间更大一些,“被整合的经验”与“后续经验”形成的坡度要放缓一些。本人觉得,一节群文阅读课至少应花1小时。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因为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往往会出现不同于常规课堂的“共读一篇”的形态。既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文本的选择,于是每个文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每篇文本在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言则是“并列”的,换言之就是没有哪篇文本比较重要,没有哪篇文本是别的文本的附庸。于是,“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只能是个例,而不应该是主要模式或者基本模式。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一种休闲和游戏,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探索与尝试,更是一种终生的本能行为或阅读习惯。我们的群文阅读,正在探索与尝试途中,要想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只有不懈地坚持与努力。

  胡亚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