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不断研究和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革创新,努力寻找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评价;突破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就业。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是面向行业一线工作岗位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相互衔接,减小学校和用人单位在评价学生上的差异,需要依据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出学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系。这就要考察学生在“做或学”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学校传统评价方法往往只是根据课程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价。无法全面反应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市场的人才评价标准有脱节现象。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标准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来完善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中职教育的主流思想。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过程评价”考核评价体系,同时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模式,让参与学生培养的各方都参与评价。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还能增加中职教育的社会性。
二、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过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1)职业专业能力进行分解
根据社会就业岗位所需技能的要求,将岗位技能进行分解为各种能力,主要有基础知识能力、综合专业能力、方法和社会能力。这些能力就要求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来提高和培养。
(2)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专业综合能力为例,继续深入,细化到专业单项能力。通过层层分析,提出能力标准。并通过项目构建,把能力评价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实施,设计出能力评价手册,把终结性的考核转变成过程性考核。具体来说,评价体系研究的过程如下:专业综合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单项能力(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构建——评价手册——实践——修正。
根据企业调研的专业能力分析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将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综合能力进行进一步分解为多项专项能力,各专项能力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单项能力。同时,根据重要性设定了专项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确定体系中各项能力的权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邀请造价行业的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确定。下面就工程造价专业综合能力中的“工程算量”为例,来说明其具体评价指标内容的建立及标准:
1.建筑工程预算不外乎干两件事,算量和计价;
2.在算量的时候必需将建设项目进行分解,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
3.在进行分项工程算量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建筑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工程量计算规则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
4.每种能力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不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打分。
5.最终确定每个单项工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汇总得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的评分。
(3)专业单项能力评价体系的操作
评价指标分解到了最基本的单项能力评价,它是包含了能力考核项目、考核场所、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结果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评价文件。算量的考核项常见的主要是施工图的正确识读、相关计算规则的掌握及数据的处理。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探讨
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应该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能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锻炼学生评辩能力、自信心理;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增强责任。我们探索的“多元评价”包括:
(l)教师公开评价。学习开始之际,教师将评价标准预先告知学生;根据评价标准,教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表现;每份作业的考评结果都要求学生反馈意见,给予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
(2)学生参与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评判教师评分是否合理,有权提出质疑;综合课业考评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联手”打分,学生的评分比重可以占到总评分的20%;“通用能力”考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打分,教师审核确认。
(3)企业加入评价。在条件许可下,“专业课”可以由企业评价。企业评价应该采用“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相结合,以考核评语为主”,因为学生很在乎、很关心企业对自己作业的评价意见,以此衡量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
(4)社会考证评价。学校课程评价还应要求学生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加社会考证,在校期间争取获得多张技能证书,来增强就业资本和竞争优势。
三、总结与展望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面对中职教育的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体系正在摸索和探索之中,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处于探究阶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才能实现高效度、高信度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中职教学质量提高的促进剂。
参考文献:
[1]、程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31-32
[2]、李卫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刘新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