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学习力的教学模式初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业,高中生,课堂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9 10:44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顺乎天性的成长,而人的成长的核心动力是学习力,于是,以“学习力”提升为目的,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课堂变革性实践尝试:探究学科教学本质,分析学科学习力的结构要素,探究提升高中生学科核心学习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促进学生真实的成长,改变师生生命样态。
关键词:语文学科;学习力;教学模式
吕淑湘先生曾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像农业而绝不类似于工业。工业是用一定的原料在一定的模子里造出预先设计好的产品,而农业则是把生命的种子播在土壤里,给它合适的条件,加以管理、照顾,让它在自由的天地里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激活每一颗“种子”的生长力——学生的学习力,让每一颗种子顺乎天性的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一、问题提出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核心思想: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怎样学会学习?最核心的要素是提高学习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
教育要回到“原点”,立足于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探究学科本源、学习科学,重新建构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力低下的问题。过分的依赖与被动的学习、单纯的接受与训练、简单的模仿与重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概念界定
学习力--即学生的生长力(活力,能量),它区别于学科学习能力,是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
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三、语文学科核心学习力提升的路径探究
裴娣娜教授说:“学科性质是研究课程建设首要的、奠基性的问题,是学科改革的逻辑起点。为了防止课程建设中的偏差,我们必须重新回到原点,回到学科,回到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语文’等问题的追问上。”她道出了学校要实施课程改革,促进人的成长,首要问题要探究学科教学本质。于是我开展课标、大纲、考纲等解读活动,试图走近学科的本源。
学科本身蕴含了学习力的质素,诸如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都可以借助学科教学活动得以培养。通过文献检阅、专家指点、试图发掘出学科本身潜藏的学习力资源,寻找有效的抓手。
怎样才能有效的、科学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尤其强调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发,于是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的内在机制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课堂是学生生命生长的厚实土壤,是教育思想、实践、生命生长的交汇点,于是,在课堂模式的探索中指向于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四、基于语文学科核心学习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探究
1.探究语文学科教学本质
学科本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核心是语言,本位是语言,性质是语言。语文就是学生透过语言去认识自然、文化、社会、心灵等世界,从而掌握语言的学科课程。
学科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知识:语文课程涉及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诸如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
学科能力:从语言的角度加以表述,语言的认知能力,语音、语法、修辞;语言实践能力,交流与表达;语言文化能力,中西文的感悟、理解力;语言思维能力,对内的自我思维与对外的批判性思维等。
学科动力:用作家梦、播音主持等激励学生做具有丰厚语文素养的语文人;用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语文材料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诸如爱、幸福、美感等,激发情感体验欲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科方法:诵读法、品味法、情境法、读写结合法、讨论法、提问法、点拨法等。
学科应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即倾听、表达、应对。
2.建构语文学科核心学习力结构模型
一个核心:语文创新思维力,语文学科思维力最关注的是抽象与概括、形象与逻辑、思维的深刻与整体性。在教学中着重通过语文阅读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等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力。
五个维度:识记力(识别和记忆语文学科涉及的诸如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增加积累);感知力(阅读内容与情感的整体感知与理解,初步分析与概括);审美力(对阅读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手法、文化的审美,进而进行鉴赏和评价);表达力(语文能力的应用与拓展,比如写作;口语交际,即倾听、表达、应对);发展力(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升华人格)。
一个毅力:学习的持久力。
两种动力:兴趣动力和情感动力。
3.语文课“五步”导学模式实践
在语文学科中尝试了“预、导、探、升、拓”五步导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积极展示、个性发展、探索创新。
3.1 课前教材解读制定教学预案,挖掘学习力要素,引导预学。
立足于学科教学的本质与教材中蕴含的学习力因素、学生学习力的现状,通过预设目标、目标达成的路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解读立足实际,从以下维度解读:课标表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想、目标解读、考点解读等。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建构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探究语文核心学习力。
预学引导要及时有效。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这些问题及时修订教学设计,对确实不能完成的预习任务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课堂上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力。
3.2 课中主题探究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总结学科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导入,激发动力。
教学导入方式多样,如问题导入、热点导入、媒体演示、游戏导入等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动力和情感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主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相关联的主题,通过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经验与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检测拓展,反思提升策略;通过质疑问难,在批判的基础上创新。
通过升华小结,总结方法。
课堂小结的时间不宜太长,与下课时间同步完成,让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
课堂小结的方式,常常采用总结概括式、架设悬念式、首尾照应式、回顾反思式、画龙点睛式。
3.3 课后拓展延伸,凝练学科思想。
课后拓展延伸设计原则,重基础,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重运用,将课内所学方法用于具体的操作实践;重建构,关注学科思想体系,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能力点纳入学科体系;重分类,根据学生学习力水平的现状,设计不同难度的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课后拓展延伸题型,可以是小练笔、小阅读、基础检测、资料收集、热点关注等。
无论形式如何,都是学科思想的凝练与升华。
附件:《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五步”导学模式设计表(略)
五、实施成效
教师理念行为转变。教师有意识的、逐渐的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注重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渗透;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从教学生学习变为引导学生建构性的学习。
学生学习力显著提升。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动力体系优化,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建构性的学习;学科问题意识提高了,感知力、审美力、表达力、发展力提升了。
语文课堂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重视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立足于学生当下的实际,着眼于未来学习力的培育:课堂因生命生长、因成长守望而精彩!
孙阳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