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有“迹”可循——发挥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在预习中的主导作用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材,自学能力,阅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9 13:57
预习,是语文阅读开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与学生的方法、习惯直接有关。在日常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的预习都是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有的学生不懂得预习的方法,敷衍了事,只是读读课文,或从教辅资料中抄一些段意、句子含义、中心思想等;有的学生甚至把“预习”与“无作业”划上等号,如果教师逐一检查,课堂效率又太低了,相应评价跟不上。面对这种两难状况,教师倍感无奈。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课前预习,摆脱其“鸡肋”的窘境,让其发挥应有的效能成了不少老师关注的问题。
对此,笔者也做了一些实践和研究,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对学生的预习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要素,又叫提示系统、助学系统或导学系统,其呈现形式有采用文字表述,也有结合配置图表,按功能分类可以分为提示类、注释类和附录类。具体表现为目录、单元导语、课文导读、文中提示语、插图、图表、注释、资料袋、阅读链接、生字表、词语盘点、词语表等等。其根本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是对学习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知识的拓展等。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正确重视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导学功能,并授人以渔,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助读系统进行预习,在预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这样预习的效果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结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的功能分类分析,其在预习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助读系统明确学生预习的任务
教材中的目录、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文中提示语、导读图像这些提示性功能类型的助读系统涉及到了教材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和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也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使得预习有“路”可循。
例如: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单元导读,它和所有的单元导读一样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明确学习任务——学什么,“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揭示点明了该单元的学习专题——“自然奇观”;后部分明确基本学习方法——怎么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主要是介绍学习的总体目标、要求和阅读方法。
由此可见,“单元导读”把同一单元的课文从整体上进行梳理概括,理清了思路,点明了要旨,有利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握单元知识脉络,为预习者提供了一个学习指向标,对学生的高效预习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仔细阅读教材中的目录、单元导语、课文导读这些助读系统组成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和新课的学习重点。
二、利用助读系统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助读系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有“法”可依,进而提高预习的效率和质量。
1.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和意识
助读系统的设计与编制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助读系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和意识。
比如,预习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文中提示语去理解课文,在有趣的文中提示语引导下开展预习。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中提示语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读书的心得和发现,表示要和学习伙伴相互交流。例如,“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金色的草地》)“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秋大的雨》)“从这句话我感受到……”(《孔子拜师》)“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陶罐和铁罐》)这类启发诱导式的提示语,只说出在哪些方面有心得和发现,至于心得和发现的具体内容则有意藏而不露,给学生预留了思考的活动空间,
还有一些提示语,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表达了学生阅读中的欣喜心情。例如,“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我们的民族小学》)“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奇怪的大石头》)“他的做法真妙!”(《花钟》)。这类饶有兴趣的提示语,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的兴趣,极大地激发起学生预习新课的欲望。
2.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比如在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内部或结尾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灰雀》一课,在“‘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有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陶罐和铁罐》一课,在“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这句话的旁边,提出“‘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赵州桥》一课,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旁边,提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的问题。这些文中提示语的设计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促使学生在预习时,在原有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助读材料更好的去学习理解课文,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系统。这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充分体现。
三、利用助读系统丰富预习的信息资源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选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助读系统所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引导学生的预习。比如助读系统中的注释、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为学习者补充了大量语言文字、人文自然科学的知识,具体既有对作者作品的介绍、课文背景的介绍、注音释字等等,又有补充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提供课外阅读的线索,这就可以帮助学生预习过程中充分理解课文,拓展课外知识,使预习更加高效。
例如,《杨氏之子》一课注释,“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⑦曰:说。⑧未:没有。”通过预习注释,学生可以获取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帮助扫清了阅读中的障碍,学生借助注释可以顺利地阅读和理解课文。
又如,《巨人的花园》资料袋,“童话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作家创作的,著名的有丹麦的安徒生童话,……,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学生预习资料袋的内容就可以了解到童话的相关知识,加深对童话这一体裁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理解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语文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在预习中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助读系统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就能在预习时做到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使得预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方坚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