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开启写作之路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作,母爱,公共场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1:57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硬伤,学生是谈“作文”色变,提起写作文就唉声叹气,一脸的无可奈何,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大同小异,没有个性思想,没有青春活力。教师说起作文教学,也是满脸的茫然。那么想要学生能写出有个性、有活力的文章,我认为只能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活水,从中汲取营养,标新立异。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观察;反思;实践
一、好文章的来源是对生活的观察
生活是创作的根源。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材料。要以生活主人的姿态来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品味生活、参与生活,从情感上领悟生活的真谛,培养自己积极的生活情操。
学会观察,其实就是学会体验和表达。教师应让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的观察有话可说,真实而富有情感。学生所处的每个角落,都是生活观察的训练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应多角度引导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就学生日日所处的教室来说,就有许多东西值得细细去观察。例如可以对上下课铃响后教室里同学们和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仔细观察,揣摩人物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展示和心理变化。再如走出校园家里或者公共场合,只要你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会有许多发现,你就能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好文章。让学生写出真实的自我,写自我对人生的真实感受,这不仅是作文的要求,更是生活的要求。来自生活才是写作的生命力。相反,如果作文时缺乏生活感受,那么,学生写出来的只不过是拼凑起来的文字游戏,就算文字再华丽也只是一具无血无肉无灵魂的“木乃伊”。
二、好文章的保证是对生活的反思
作为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有在观察生活之后的独立的反思。如果说对于生活的观察看到的只是别人的东西,那么对于观察之后的反思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文章中就突出了一个“我”的存在。因而,作文教学离不开引导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反思。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特别是对产生过强烈的触动或感悟效应的人或事,要心有所动,文有所思。
语文课堂则是老师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感悟人生的最好阵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则是最佳素材。在教《秋天的怀念》时,被浓浓的母爱所包围,悄悄的脚步声,红红的眼圈,母亲默默的忍受和无私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懂得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去挖掘素材,感悟爱的伟大。在教《背影》时,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定格在朱自清的泪光中,也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教此文时当学生被这背影深深感染的时候,有意识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背影”的人物特征,如父亲的脸,母亲的手,外婆的白发,老师的眼神等等,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写作之源,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一旦用心感悟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在反思中引导学生创新,我曾经布置学生认真观察一种植物并且写下自己的反思的作业。在课堂上长期引导和熏陶下,学生写出了许多感悟独特、个性鲜明的佳作。我收到了学生们的反思,有学生写“石莲花,顾名思义,是一种类似于莲花的植物。花朵层层交错,花尖微绿,越往深处看颜色越浅。它十分易养只要些许水就能活下来,但它却对阳光十分渴望,以致长成了一棵“歪脖子花”。它让我懂得,人不能自卑,即使自身不漂亮,心中也要向着光明,向着希望。”有学生写“仙人球披着略显丑陋的外壳,坚硬的刺,使人不敢与它接近。它不需要天天浇水,不怕严寒酷暑,面对困境,它总是笑而应对。这使我感到羞惭,遇到困难时,我能做到像仙人球那样吗?”有学生写“我说不出花的名字,粉嫩的花朵,娇小又可爱,但却是最普通的那一种。小小的花柔弱,经过风吹日晒,濒临枯萎了,我不禁为她担心,却无能为力。过了两天,等我来上学时,粉色的小花竟然奇迹复活,绿叶托着小花,小花骄傲地昂起了头。我为之心头一动:小花都如此坚强,人也不应该如此吗?在困难面前我也不应该放弃任何希望,要顽强拼搏!”这感悟是如此有新意,思考又是如此有深度。
当然,思考是一个长期行为,只有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渐渐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对人物还是事件的感受,不能一味地刻意追求新、奇、深,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切忌写作指导生搬硬套,东施效颦。
三、好作文的秘诀是对生活的实践
生活实践,永远是观察的基础,反思的材料,写作的源泉。然而,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生活实践,作文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不少学生作文时,愁眉苦脸,绞尽脑汁,还是无话可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生活实践。笔者就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几方面问题,简要分析个中原由,想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首先,缺少实践经验,作文无话可说。
对策:帮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界,把学生的军训、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平时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参加这些活动,总结这些活动中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得,做好积累。
其次,对生活中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对策:要求学生注意细致观察周围的生活中的人事物,观察人的形貌、语言、动作、个性;观察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利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形成思考的习惯,如班级布置中可以让每个学生栽种自己的一个植物,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总结心得。
再次,因阅读的不足而引起的表达困难。
对策:对于课内的文章能够熟读成诵,信手拈来,自然而然地模仿课文的结构、语言和写作技巧。在课外阅读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积累精彩的文字,学习写作的技巧。课内外大量的阅读使脑中的素材能够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表达出来。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向生活,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启发学生考虑实际的生活问题,实践生活主题,使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得真实而具有个性。笔者坚持生活实践,也小有收获,特别是两条经验,十分有用。一是建立说话平台,演绎精彩口才。二是建设读写平台,笔者主张“选择评价性阅读,个性创意性写作”。对于阅读,规定每生每学期读5部名著,每个月读20篇美文,每周读一篇同年级成功写作例文。对于写作,规定每周一小作,两周一大作,每月一投稿,每学期编辑一本学期作刊。
与生活同步,让生活开启写作之路。
马钰英
